9月18日上午9时30分,广州工商学院第六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体育部初赛在花都校区图书馆412会议室拉开帷幕。本次初赛重点关注高校体育教学创新与实践,旨在为体育部教师搭建一个教学经验交流与创新能力展示的平台,从而进一步推动体育课程教学质量和育人实效的提升,并为后续教学成果凝练打下坚实基础。

立德树人:让体育教学“深”下去
本次比赛的核心亮点,在于教师们跳出“只教技术”的传统框架,将体育教学与价值观塑造、文化认同、综合素养培育深度绑定。
鲍树洋老师开展排球“四化教学”,以“理念现代化、模式一体化、评价多元化、思政全程化”为着力点,将“学练赛”与“五德教育”相结合,提升课内外一体化育人效果;刘艳杰老师针对定向运动存在的“学生基础差异大、场景单一”等问题,构建“分层教学+虚拟场景训练+多元评价”体系,促使学生在陌生环境的适应能力与综合素养得以同步提升;余靖梓老师在太极拳课程中引入“360度评价”与太极文化传播项目,既增强动作的连贯性,又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周灼龙老师的荷球课程构建“三阶四维混合式教学模式”,凭借包容、合作的课程文化,使体育成为培育健全人格的载体。




破壁融合:让体育课堂“活”起来
针对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技术纠正困难、学生心存恐惧以及体育文化传承艰难等突出问题,教师群体运用创新方法突破了“仅在操场开展单一训练”的固有模式,为体育课堂注入了全新活力。
陆颖欣老师在健美操课程中巧妙融入文化与科技元素:设置中国健身文化史专题课程,引入古法健身操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借助Adas APP对音频进行分析,助力学生把握节奏;组织辩论会与分享会,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其教学活动最终致力于达成“强化学生内在素养,使其自信展现自我”的育人目标。
林才老师以《大学体育(散打)》课程为契机,提出“三环四维、德技并修”的教学理念:采用“三段式精炼法”,通过“自我纠错、同伴互评与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有效解决技术指导难题;运用“四维教学模式”,融入分层教学与思政教育内容,并搭配“实战心理脱敏”及“游戏化训练”方法,使学生技能提升情况更具直观性,显著活跃了课堂氛围。
鉴于00后学生的认知特征,杨婷婷老师构建了体育舞蹈“二元三维教学模式”:在线上端提供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完成基础认知;在线下端开展动态分层教学、情境化模拟赛以及课外表演活动,推动体育舞蹈教学从“孤立教学”向“全程育人”转变,学校舞蹈队的竞赛成绩也因此得到提升。
何枫老师针对大一乒乓球选修课“重技术、轻理论,教学手段单一”等问题,依托学习通平台构建混合教学模式,融入思政元素并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实施该教学模式后,学生的能力和竞赛成绩均有显著提高,评委对其教学方法与竞赛成果之间的关联给予了



精准剖析:评委为高质量创新提供指导
由刘嘉丽教授、彭文革教授、熊坚教授等九人构成的评委组,秉持“务实、客观、创新”的原则进行点评与指导,直接点明创新的关键所在——“应聚焦课程特有的痛点问题,避免表述空泛;创新点需与问题一一对应,构建‘问题-方案-成效’的闭环体系”。评委们提议,教师需进一步优化展示方式,具体包括延长数据展示周期、补充游戏实战视频以提升展示层次,以及完善学生电子成长档案数据。同时,要注重教学资料的积累,解决PPT自摄视频角度晃动、画质欠佳等问题。
刘嘉丽教授在总结中坦率指出当前存在的短板:“题目提炼未能突出创新、创新点讲解呈碎片化、PPT存在文字堆砌现象、过于依赖讲稿”,并着重强调“唯有进行系统设计、开展扎实实践、实现清晰呈现,方能在更高的平台彰显体育教学的创新价值”。

以赛促改:让以体育人“实”起来“
“教学创新大赛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参与的过程是对每一位参赛者的淬炼。”体育部主任赖荣亮的话点明大赛初衷。此次初赛不仅是优秀教师的选拔平台,更成为体育部深化教学改革的“教研会”——教师们在交流中明确方向,将以更贴合学生需求、更融入时代元素的教学方法,推动体育教育从“身体训练”向“全面育人”升级,让“以体育人、以文化人”的目标落地生根。

经体育部教学创新大赛初赛评审组评议,获奖情况如下:
一等奖:鲍树洋、陆颖欣
二等奖:刘艳杰、余靖梓、杨婷婷、林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