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为系统总结2025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简称 “国创赛”)经验得失,精准锚定2026年赛事备战方向,2025年9月12日,广州工商学院工学院组织召开2025国创赛总结暨2026赛事培训。会议特别邀请广州雅贞瑞德咨询服务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江开闽先生及广州雅贞瑞德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创赛辅导部副经理姚华锦老师莅临指导,会议围绕2025年参赛项目复盘、2026年赛事整体规划、重点项目优化方向及人才招募标准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研讨,为下一阶段赛事筹备工作绘制清晰蓝图。
会议伊始,江总首先对2025年我校参赛项目进行全面复盘,在肯定各团队在技术创新与项目落地方面取得突破的同时,也明确指出项目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在数据与技术层面,部分项目存在数据可信度不足、技术可行性欠缺的情况。例如,“冷链卫士”项目宣称避障准确率达99.46%,但与懂车帝联合央视开展的智能驾驶测试中仅47%的夜间避障通过率存在显著差距;另有项目提出-25℃低温蓄冷、多功能集成等技术目标,因受小型车辆载体限制难以实现,反映出前期技术研判不够严谨。。
在知识产权与项目真实性方面,“冷链卫士”“灵境视界”等项目出现专利、论文等“成果堆砌”现象——部分论文第一作者非团队核心成员,国际交流素材真实性存疑,且团队未能深入参与项目前期调研与启动工作,导致项目可行性支撑不足。
会议同时提炼出值得推广的实践经验:“凤梨项目”以“凤梨蛋白酶”技术为核心壁垒,构建“一体两翼”发展战略,为“红旅赛道”项目提供了“技术+情怀”双驱动范本;“蔗海绿航”项目通过“三核驱动(树脂再生、无硫制糖、共结晶技术)+双环联动(生产赋能、利益联结)”模式,展现出清晰的产业链整合逻辑与助农实效,为2026年项目优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针对2025年赛事中暴露的问题,会议结合六大专项方案,逐一明确了2026年重点项目的优化路径与整体备赛计划。

(一)重点项目优化:聚焦核心,补齐短板
冷链机器人项目:摒弃“全链条物流”宏大叙事,聚焦“最先一公里”与“最后一公里”短途冷链痛点。硬件端开发“多温区快速预冷冷藏车”(30分钟内将果蔬从30℃降至0-15℃)和“便携式智能冷藏箱”(保温≥12小时,可折叠);软件端搭建“冷链物流动态标准数据库系统”,共享温湿度、气体参数标准,并引入AI能耗优化模型。以“增城荔枝预冷”“天河区社区团购配送”为应用案例,量化预冷时间缩短75%、损耗率降低63%的实效,并对接广州市农业农村局30%设备补贴政策。
六足机器人项目:以“从实验室样品到灾害救援利器”为目标,重点攻克三大核心难题:通过“自适应步态算法”与“模块化腿部设计”提升稳定性;以“异构传感器融合+边缘计算”实现响应时间<100ms的实时决策;构建“非结构化环境仿真平台”模拟极端场景,并联合消防、地震部门开展实地演练。产品分为基础款与升级款,覆盖不同客户需求,同步加快专利申报与第三方测评进程。
凤梨项目:深化“一体两翼”战略,持续巩固“凤梨蛋白酶”技术壁垒,探索超声波辅助提取、膜分离纯化等集成创新路径,组建“食品/生物+经管+设计+农学”跨学科团队。项目叙事突出“跨越山海的赤子之心”,补充徐闻实地调研影像,量化助农增收与环保效益,并计划将模式拓展至荔枝、香蕉等产业,提升项目格局与可复制性。
蔗海绿航项目:立足“国家糖业安全”战略,强化树脂再生、无硫制糖、共结晶三大核心技术落地。商业模式聚焦“技术服务+产品销售”,上游与雷州、遂溪合作社推行“保底收购+技术指导”,下游对接广西糖业、广东强威食品等企业,以“广东样板→两广推广→全国拓展”为路径,2026年重点完成10个跨省示范点建设。

(二)赛事整体推进:明确节点,规范管理
时间规划:近期重点启动冷链机器人、六足机器人及凤梨三大项目,1-2周内落实各项目日常负责人与核心团队;国庆假期后依进度调整方案,同步开展商业计划书撰写、答辩技巧等实战培训。
投放策略:采取“主赛道+辅赛道”分开注册机制,如“蔗海绿航”主攻红旅赛道,“冷链机器人”兼顾高教主赛道,提升参赛精准性与覆盖面。
团队管理:参照“量化考核方案”,执行“任务完成积分(60%)+协作贡献(20%)+成果附加分(20%)”考评体系,每月5日前公示考核结果并设置3天申诉期,依据排名落实激励与淘汰机制,保障团队持续高效运转。
会议最后设置了自由交流环节,与会师生结合专业背景与技能优势初步对接项目意向。后续将通过“自我介绍+获奖经历+能力匹配”的方式完成团队组建,为2026年国创赛积蓄核心动能。。
此次会议既是对2025年参赛工作的全面总结,更是2026年赛事备战的重要起点。下一步,学校将持续跟踪项目进展,加强技术指导与资源支持,助力参赛团队在2026年国创赛中实现新突破、斩获新佳绩,为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服务区域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稿件来源:工学院
图/文:范宝珠
初审:陈超烊
复审:周杰龙
终审:胡垂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