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德学教育 > 热点关注 > 正文

新冠肺炎疫情时期关于“德学”“五进”的思考

发布日期:【2020-02-21】

导读:近日,广东省教育厅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发布了《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加强学生思想引领工作的通知》文件(粤教防组[2020]13号)。为贯彻上级要求,现将我院学生处假期撰写的文章《新冠肺炎疫情时期关于“德学”“五进”的思考》进行分享,供全院辅导员、班主任、学工教师和全体学生阅读。希望大家进一步严格要求、珍惜时间,创新思维和方式,齐心协力狠抓“德学”、“五进”,共同打造我院特色校园文化品牌。开学期间学工系统拟结合“德学”教育课和主题班会,组织各宿舍、各班、各系(二级学院)组织开展座谈分享会,请每位同学做好充分准备,汇报交流假期心得和做法收获。学院将通过官方网站和新媒体矩阵等集中进行宣传展示。

2020年2月20日

 

新冠肺炎疫情时期关于“德学”“五进”的思考

广州工商学院学生处 黄鹏

摘要:非常时期需要非常思维。在抗击新冠肺炎这场特殊的全民战“疫”中,高校师生应成为责任共同体,凝心聚力、风雨同舟、守望相助、共克时艰,用最强信念、最佳气势、最好状态投入战斗。回归教育的本质和追求,在空间变换中把疫情、灾难、人物、案例变成鲜活的教材,创新地开展“德学”、“五进”,这会给我们铸就健康的身心、前行的动力,为生命成长带来系统性优化和反脆弱杠杆。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德学教育;五进;胜己教育;特殊教育

一、新冠疫情对高校教育教学带来严峻挑战

2020年新春,一场始料未及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席卷中华大地。习近平总书记下达动员令:“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上下一心共同抗击疫情的重要时刻,全国人民都在竭尽全力贡献自己的力量:白衣天使冒着被感染的危险驰援疫情重灾区救死扶伤,公职人员放弃休息坚守一线为国家解忧排难,复工企业员工戴着防护口罩转变方式维系运转,学校教师精心准备远程网络学习资源……但笔者也了解到,在这个“加长版”的假期里,高校有些学生却陷入迷惘,懒惰放纵、得过且过,甚至白天不睡到中午十二点不起床,过着行尸走肉般的日子。这值得我们高校工作者高度警惕。

学生返校、上课、考试、就业等问题给高校疫情防控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高校除了千方百计构筑生命防线,保证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停课不停学”外,更要充分利用好这次疫情教育,利用有限资源提供高质量的教育,特别要给广大学生上特殊一课:在疫情防控的斗争面前,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战“疫”一线的感人事迹和典型案例作为教学案例,充分发挥党建领航和思想引领作用;运用“胜己教育”理念,敢于战胜自己,勇敢地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与责任,与祖国同命运,与人民共患难,展现新时代大学生的担当和作为。

二、非常时期的“德学”“五进”如何开展?

为贯彻中央的“立德树人”,广州工商学院落实和凝练为特色的“德学”“五进”校园文化,以此作为育人工作的中心和主线,融通贯穿于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通过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打造“大党建”、“大思政”“大学工”协同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素质教育落地落细落实。“德学”“五进”系列成果曾获广东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评审的核心素养优秀成果一等奖。

“德学”、“五进”系列丛书

广州工商学院“德学”、“五进”系列丛书

(一)以德为行以学为上

广州工商学院院长邝邦洪教授提出了“以德为行,以学为上”的教育思想[1]。“以德为行”,是指以崇高的道德准则作为人的行动指南,积极践行道德规范;“以学为上”,是指把不懈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作为人一生至上的追求,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这场疫情之严重超出绝大多数人的想象,但任何境遇都不能剥夺我们选择自己的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而应该推动我们的价值思考与行为选择。在特殊时刻,我们要积极克服精神的焦虑惶惑,塑造积极乐观、理性平和的良好心态,把应该做的、能够做的,通过努力能做到的,做到极致,力争最好、最佳。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和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德学”教育同样强调回归教育的价值定位,促进人的更好发展。“德”是“学”的基础,“学”是“德”的手段。德学兼修需要知行合一、久久为功。这个时候“宅”在家,不仅仅安排自己学习,更重要的是让科学和理性打造免疫力,获得内心的成长和丰盈。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动态平衡系统。以系统科学作为探索利器,把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培养视为教育的神圣使命和永恒主题,依据“系统效应功能倍增原理”,将“全面发展的人”打造成最大功能的、高质量的“自组织、自适应系统”[2]。在这个系统中,“德”和“学”是重要组成要素,具有“10速”要素的性质。立德树人,重在内驱;德学修养,止于至善。

(二)“五进”教育实践活动

邝邦洪教授在《高校开展“五进”教育实践活动的意义与途径》[3]一文中系统阐述了“五进”的理念和路径。“五进”教育实践活动是指“进课室、进图书馆、进实验实训室、进体育场馆、进社会”。“五进”是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五大环节,彼此缺一不可,互相联系,共同构成育人的统一体,是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大学生的创造性举措[4]

立德树人:以“五进”促“五育”的德学教育体系

立德树人:以“五进”促“五育”的德学教育体系

当下,传统的人员聚集性“五进”受到限制。但“善思者得章法,善悟者得学问”,我们要创新思维、化整为零,充分发挥党员、团员和学生干部的作用,传达党的声音和主张,借助数字信息化工具和技术,跳出时间、空间约束的掣肘,立足自我实现教育实践升级。引导师生看到共产党坚强领导下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政府超强的动员、组织、调度和治理能力,举国上下一条心的伟大力量。相信迎难而上,用对方法,用好方法,不久能化危为机,战胜疫情。

1.进课室。进课室是大学生接受教师和同辈人影响的主渠道。这个时候返校上课要静候学校通知,传统的课室一时进不了。但“生活即课堂”,改变方式即可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加强沟通反馈和质量监控,强化在线学习过程和多元考核评价,探索在线课程学习学分互认与转化;通过慕课、学习强国和在线课程教学资源,依托精品资源共享课、优质在线课程平台、网络学习空间等,进线上班级,上线上优课,用好免费金课、公益直播的“福利”,营造你追我赶、上进乐学的氛围,创设新型有效的学习场景。引导学生向自觉学习的同学看齐,珍惜时间,夯实基础,努力掌握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本领,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享受知识生成、智慧成长的乐趣。这种环境下,更应该引导学生增强学习意识,师生线上切磋琢磨、教学相长,以教师为主转向以学生为主和以观点和想法为主,以合作与探究的形式促进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促进学生学会科学学习、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做人的态度,学会正确的思维方式。

2.进图书馆。进图书馆是指大学生进图书馆查阅、借阅、阅读书籍资料。读书是充实自己的最佳生活方式。图书馆是人类的“知识宝库”和“科学殿堂”,进图书馆是大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渠道。哈佛大学图书馆有句格言,“如果你此时打盹,你将做梦;如果你此刻学习,你将圆梦”。非常时期,我们要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使命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将之前借阅、感兴趣的书籍有计划地抓紧读完,清空历史欠账。发挥社区图书馆、家庭图书室的作用,更可通过线上资源有针对性地查阅电子书籍资料,超越碎片化学习,系统化、高强度阅读。增强信息素养,提升信息鉴别、检索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掌握高效读书的方法,选择性地阅读一些启迪深度思考的书籍。撰写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营养。通过阅读,让我们进行灵魂的对话、学术的切磋、真理的探讨,优化知识结构,增长人生智慧,强化人文底蕴;通过阅读,让我们更加理性地认识问题观察社会,透过现象看待事物本质,学会批判性地独立思考,更好地追求生命的意义,寻求人性尊严。风声雨声,终将过去,唯有读书声永流传。

3.进实验实训室。进实验实训室是指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进实验实训室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努力培养公共道德、职业道德和团队协作精神。实践是认知与事实之间的桥梁,认知的正确性必须经由实践检验。实验实训室是高校开展实践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特殊时期可使用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借助信息化技术的运用为选择资源和技术服务提供便利;创新提高实验室的开放利用率、提升教学质量及服务管理水平,让理论与动手能力相结合,促进学生知识掌握与能力培养。最近教育部引导高校面向社会免费开放了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共享服务平台,为更多师生提供优质实验教学资源。高校还可搭建虚拟仿真信息化系统,借助传统虚拟仿真软件和新兴VR、AR、MR等硬件实现资源交互和共享,辅助科学研究和实验教学,为参加科技竞赛或创新基金项目的师生提供仿真平台支持。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专业建设高度融合,建设智慧物联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实验中心,利用信息化技术完善实验教学,优化资源配置和整合共享。利用计算机仿真的立体虚拟世界,让使用者仿佛身临其境,实时且没有限制地观察和操作。建设跨专业创新且全年龄层的VR、MR未来教室,帮助各学科专业学生接触新兴科技产业,带动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提升就业竞争力。借助沉浸式、交互性、个性化体验,增加学生兴趣,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难题、集成项目问题能力、提升实践创新素养等。

4.进体育场馆。进体育场馆是指大学生进入体育场所参加体育活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安全第一”是大学体育活动开展的重要原则。防范新冠要减少群体性聚集,但我们锻炼也不能停滞,增强身体素质、培养意志力永远是培养学生成长的使命。为维护学生的身体健康,我们将与以往不同,尽量采用居家室内和空旷的露天场所进行体育锻炼,体育课以不依赖场地和器材的慕课、柔韧练习、力量训练等项目为主,避免接触可能受到污染的环境。每天保持一定的运动量强身健体,提高身体的免疫力。有学者研究发现,有氧运动足以刺激我们大脑使之高速运转,而且运动带来的益处至少可以持续2小时[5]。体育锻炼还可以激发创造力,它为大脑输送了更多的血液和氧气,增强了大脑额叶的运动,让脑部参与抽象推理活动更多,注意力更集中。俯卧撑、仰卧起坐、跳绳、引体向上、原地踏步、靠墙站、站蹲等都是不错的选择。运动的时间以在20-50分钟内为宜,运动量应根据自身情况来定,制定科学的锻炼计划。

5.进社会。大学生“进社会”是指大学生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如志愿服务、专业实践、挂职锻炼、科技创新、科技下乡、科学研究、创业实践、勤工助学等方式融入社会,通过自己的体力劳动或者智力付出而有利于社会、服务于社会、适应于社会。目前阶段,集体性“三下乡”、社会实践、实习被暂停,但通过个体开展线上调研、心理帮扶、科普知识等活动依然可以创造条件。目前一些学生活跃在基层、社区,值守在小区、村口、路边、巷尾,不畏疫情、挺身而出、不辞辛劳,协助做好来往车辆检查、出入信息登记、人员体温测量、入户情况调查、宣传材料发放、防护知识讲解等工作,为当地疫情防控和群众平安贡献了青春力量。他们逆行的身影成为当下靓丽的风景线。这些工作塑造了大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他们的劳动意识,树立“吃苦耐劳、勤奋踏实”的劳动态度,更让大学生了解、认识、适应社会生活,提升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生存能力,培养与人沟通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学生身体力行关注和研究社会问题,融入行业企业一线实际,有利于服务人民福祉和社会发展,对国家深化产教融合的意义也会有更深的理解。

三、疫情面前对新时期德学修身的审视思考

疫情让我们看到这么多坚强、正义、善良的人在支撑和坚守,让我们感悟爱国情怀、民族精神、中国力量、中国精神。我们看到数以万计的专家、子弟兵主动请缨上阵,“不计报酬,不论生死”,“随时听从党和人民的召唤”,红手印令人热泪盈眶;我们看到无数医护人员夜以继日,与死神争抢时间;我们看到劫后余生的人们在相互鼓励慰藉,在恶劣的环境中顽强坚守;我们看到国内国外援助源源不断,“中国加油,武汉加油”、“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让人温暖……人生的修养在于顿悟,教育的未来在于学会成长。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在打赢这场疫情防御狙击战中,个人应扮演什么角色?如何体现“德学”修养和“五进”习惯?

教育变革是一个分层嵌套的复杂生态系统。特殊的社会历练,是生命中最珍贵的财富。我们的“德学”教育就是要用这种品德和学习穿越现实的困境,破解发展的难题,实现精神的觉醒。师生在战“疫”期间,对社会战“疫”现实状况的关注、观察、学习、分析、思考,虽不能奋战如白衣天使,但居家也要胸怀战“疫”,情系一线,思中央部署,想疫情战况,紧贴战“疫”中的是非、美丑、虚实、真假,提高认识社会的水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心怀天下苍生的大爱和善良,与国运同在的家国情怀,投身社会抗疫洪流的真情实感。让广大学生在困境中完成蜕变,让身体、思维和心灵融为一体,实现精神和境界上的升华。

mmexport1582251457302

德学教育项目获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核心素养”优秀成果一等奖

1.深化对思想的认识和对价值的思辨。毛泽东同志指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在繁杂世界中,要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独立思辨在于思想、情怀、观念、思维、能力、态度的积累与转变。试问几个问题:这次战“疫”中,谁是最可爱的人?战“疫”过程中,不断涌现的各种先进人物、先进事迹,让我们深受感动,碰触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同时也让社会美德在更大范围弘扬。在价值冲突的情况下,我们要变成积极进取的人、积极付出的人。假如自己近距离接触甚至遭遇感染疾病,在有限的时间要做几件重要的事情,如何做?哪些事情更弥足珍贵?这样思考,会真正懂得“把每一天当作此生的最后一天来过”的意义。在极端条件下,如何维持生存?如果要舍弃周边的东西,如何取舍排序?生命就是无数个0前面的1,没有了1再多的0也没有意义。在生命面前,权利、地位、金钱……都是那么的飘渺虚幻!再多的财富也是身外之物。人生价值是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统一,一个人活着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人生的价值更在于服务社会、奉献社会。我们应在有限的时间通过不懈的努力去创造无限的生命价值。生活中如何学会做减法、做除法?深入思考后会对绿色节能、极简主义、资源循环,创建节约型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有更深的认识,对应该勤俭节约、量入为出,不浪费,不攀比,不贪图享乐有更深的体会。

2.树立对忧患的戒备和对苦难的审视。一个人变得成熟和睿智,往往在于经历世事之后。“忧劳兴国,逸豫亡身。”中华民族历经许多灾难,能越过无数历史沟壑走到今天,中华文明能五千年薪火相传,得益于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苦难铸就辉煌的力量之源,有时超越常识的预测误差,让人类暴露在波动性、随机性和混乱性之中,而经过复原的韧性,会激发潜在的能量,反弹甚至超越,实现自我再生。事物的发展有必然性和偶然性,一些突发疾病疫情和偶然事件是让人始料不及的。2011年的电影《感染者》中的场景与今年的新冠疫情居然很多类似。特殊时期和非常境地,我们要引导学生用爱心穿透隔阂,用温暖融化冷漠;抛却对职业的偏见,阶层的鄙视,对不同意见的敌视,非黑即白的粗暴逻辑,抵抗无处不在的戾气,避免自我围城的狭隘和偏见。引导广大学生尊重事物发展规律,即使在顺境中也要保持警觉,深谋远虑提前预料危机的存在,特殊时期更要打起十二分精神,从容应对,化解危机。

3.增强对死亡的感触和对生命的敬畏。“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每一位同学的平安,每一个家庭的健康,就是平安华夏、健康中国的坚固基石[6]。人类以万物之灵自居,但不意味着无所不能无所不为;生命之间人与动物是平等的,人类不能傲慢强横地对待自然界,不能肆无忌惮地挤压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疫情让我们对自己心灵进行洗礼,深刻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尊重自然规律,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倡导“共生”价值概念,明白人与动物共生、人与自然共生的不可逆性,以实际行动支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在灾难面前,生命是脆弱的;在生命面前,感情是坚强的。我们要培养坚韧不拔、从容不迫、爱国爱民的奋斗精神和家国情怀,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行动听指挥,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尽最大努力防止疫情传染扩散,充分体现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营造人人乐善好施、扶贫济困、互帮互助的社会。用生命守护生命,更多的人看到了个人、组织的极限生存。企业是生命型组织,这场疫情让不少企业面临生死存亡的博弈,导致各行各业面临严峻考验被倒逼向新经济转型、走向互助合作。

4.重构对自律的责任和对公德的尊重。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说:“所谓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英国诗人约翰堂恩有一首诗:“谁都不是一座孤岛,可以自成一体;每个人都是那广袤大陆的一部分”。滴水穿石,聚沙成塔;大爱无言,掷地有声。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困难面前,更需要更有效的是冷静和理性,需要更多责任和担当。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相互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公德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集中体现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防控新冠肺炎关键时期,遵守疫情防控期间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主动诚实报告,做到少外出、戴口罩、勤洗手,不聚集、不聚餐,避免前往不通风或人流密集场所,不信谣、不传谣,不发布不实信息,不给社会添乱,不给别人添麻烦,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积极帮助别人,这些都是守护社会公德。牢固树立“弘扬社会公德,倡导文明新风”的公民意识,争做文明的传播者、道德的践行者、敬业奉献的示范者。如果人人都怀有仁爱之心,以诚待人,以礼待人,大地将沐浴阳光雨露,人间将充满欢声笑语,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

四、自驱动、反脆弱——战疫情的生命觉醒

随着我国由生产型社会步入发展型社会,“满意”的维度、心理预期、目标参照等已经并且还在深刻变化。这次疫情带来内涵丰富的启示,也可以让我们洞见许多东西。古希腊哲学家和教育家苏格拉底曾说:“教育绝不是灌输,而是燃点火焰”。美国的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教授在《反脆弱》说“风会吹灭蜡烛,却能使火堆越烧越旺。”[7]现实发展是不确定性的,包括小概率的“黑天鹅”事件。这向我们展示真正的现实,让省思凝为一种生活态度和哲思,对我们的思维和生活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德学”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自我驱动,在于自我觉醒和改变,而这是一个不断行进、循环反复的过程。

1.找到自己所爱。决定一个人能站多高、走多远的,是思想的深度。梁实秋先生说,人生期间内“我们是以心为形役呢?还是立德立功立言以求不朽呢?还是参究生死直超三界呢?这大主意需要自己拿”。英国教育家尼尔说,生命是一个过程,重在追求幸福,寻找快乐。只有安顿好自己的身心,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健全的人。人活着有时候真的很难,谁都要想更好的生活,你想要得到更好的就要付出更多,人生再苦再难也要自我去承受去经历。自己想要的生活,都靠双手去打拼;你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会怎样对待你。在一生一世中,疾病、祸患、灾难有时防不胜防。“让不幸成为通向幸福的桥梁”,有着阳光心态,才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才会让苦难的岁月酿成珍珠,让岁月串成美丽的项链。找到自己所爱,我们方能有信心、有力量提升它的质量,让人生流光溢彩。

2.实现人生意义。我们有时会遭遇极端事件的侵袭。但灾难是面镜子,它能让人看清美丑良莠和人性善恶。生活的变幻无常不是我们偏执、妄想的借口。不要沉溺于苦难的漩涡,浪费在消极的情绪之中,不要认为世事无法掌控毫无意义,不要让趋势走向在我们的意愿面前扭曲。英国桂冠诗人华兹华斯认为:“生命被分割成三个时期,即过去、现在和未来。让我们从过去中学习,以利于现在;再从现在学习,让未来过得更好。”从社会层面,我们要彰显大爱、博传美德;从个体层面,更要激活自己,创造意义和价值。我们会更清晰地看到:财富的自由是时间的自由、财务的自由、心灵的自由。内心的宁静让我们寻找和解读其中的积极意义,获得情绪缓冲,从中受益和获得成长。《中庸》说:“尽己之性,乃能尽人之性”。我们要实现自主驱动、独立前行,铸就独立“飞行”的能力,实现自我与自我的和谐、自我与他人的和谐、个人与组织的和谐。《致加西亚的信》译者说:“这个世界本来没有任何意义,正在因为需要你去完成,事情才变得有了意义。”我们要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合二为一,彰显作为整体、系统的“人”的理性光芒。

3.提升抗挫能力。人生场域中总会有不期而遇的挫折,提升面对挫折、逆境时的逆商(AQ)和应对能力,增强内驱力摆脱困境超越困难非常重要。之前觉得疫情、战争、灾难离我们很远,但这次严峻的挑战呼啸而来,就在眼前。但爱的教育能激发个体挑战懦弱的勇气,增强回报社会的动力。“战疫”非常时刻,平凡英雄模范事迹感人肺腑,还有《在此》、《武汉伢》、《逆风飞扬》等一批直抵内心的优秀作品温暖你我,留下了历史的美好印记。当自我认识和觉醒越深刻,我们的内心世界就会越宽广,足以容纳生活中的一切遭遇。当我们带着清醒的、觉察的眼光看待生活的时候,就会发现生命的本象和社会的面目,美好而独特的力量会让心灵得到滋养。在不确定、不可预知中改变思维,不断打破原有认知体系,建立新认知体系,创新对新世界的理解和探索。放眼一生的学习,更应提高学习科学素养,推进泛在学习和终身学习。当我们静心思考时,真正能够支撑我们的,还是从德学教育获得的真知,还是我们自己强有力的意志。战胜挫败感,信念会支撑起身体和精神,熬过的黑暗会照亮前行的路;走向心灵的自由,经历灵和肉的磨难、血与火的洗礼,终将成为大写而坚强的人。

4.勇于慎独自省。《礼记·中庸》曰:“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8]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老子在《道德经》里说:“慎终如始,则无败事。”[9]当独自一人而无别人监督时,也要表里一致,始终如一,严守本分,不做坏事,不自欺欺人。所有的优秀背后,都是苦行僧般的自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更要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道德准则,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只有具备良好的德行,才能站得稳,行得久。真正做到理性、自律、恪守自己,用不屈的精神和顽强的斗志挑战自己,感召别人,才能实现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过程。通过反躬自省,从思想意识、情感态度、言论行动等多方面深刻认识自己、剖析自己,及时发现和改正缺点错误,不断增强德学修养。“真北”是内心深处的道德准则,代表着内心最深处的自己[10]。通过好习惯的日积月累,可达到常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五、展望

这是一场特殊的“战争”,这是一次特别的“考试”。让我们对照《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终身学习,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更加注重知行合一,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11]。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疫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我们需要通过“德学”“五进”的情境性、智慧性与创新性,完成这场生命教育、信念教育、科学教育、道德教育,落实“五育”并举责任,彰显生命的自为习得和创新创造、幸福旨趣。相信经历了这次疫情的大学生,也必将通过抗争反思、追求自我的主体性,形成不竭的学习动力、坚强的成长意志、高度的学习自主性和强烈的共同体意识。从波动性和非常压力中汲取动力和营养,这才是有温度的教育,是对爱和生命的教育。

在这个数字化生存[12]的时代,一切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变化。“强大自己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战胜自己是走向强大的唯一途径”。只有学会掌握并运用先进的信息工具和思维,让生存潜力形成良性循环,才能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中获得可持续发展。面对随机性、不确定性、混沌的现实,面对迎战新冠肺炎疫情的封闭限制条件和控制变量环境,如何更好地接受德学教育、五进活动,正有待广大师生共同检验。基于这样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进行跨区域、跨院校、跨学科、跨专业的合作实践,建立组织共同、多方参与的协同机制,这样当阴霾过去,我们将获得丰富的教育体悟和深刻的思想淬炼[13],更好引导大学生茁壮成长,他们的心境、态度、格局等方面都会具有巨大的转变。对各高校而言,将培育可爱、可信、可贵、可为的一代青年,培养一大批具有独立人格、使命担当、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各行各界精英,更重要是成长起来更多的战胜自我、全面发展的人,将希望的火炬传递,鞭策世人砥砺前行。

(本文得到院长邝邦洪教授的精心指导,特致谢忱!)

参考文献:

[1]邝邦洪.以德为行 以学为上——高校师生成长的基石[M].广州:广东省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2]罗治英、黄鹏等.胜己教育论刍议——迎接教育“全面深化改革”的前瞻性思考与探索[J].后大众化高等教育创新驱动研究(中国社科•大学经典文库),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3

[3]邝邦洪,高校开展“五进”教育实践活动的意义与途径[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5年9月.

[4]邝邦洪.践行五进 立德树人 高校师生成长的路径[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5月.

[5]安德鲁·杜布林.领导力(第7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6

[6]教育部致全国大学生的一封信,http://www.moe.gov.cn/jyb_xwfb/s7600/202002/t20200206_418624.html

[7]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反脆弱[M].中信出版社,2014

[8]梁海明译注.中庸[M].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9]王弼.老子道德经注校释[M].中华书局,2008年.

[10]True North: Discover Your Authentic Leadership /真北:125位全球顶尖领袖的领导力告白,2017

[11]刘昌亚.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开启建设教育强国新征程——《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解读[J].教育研究,2019年11月

[12]尼古拉·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著,胡泳、范海燕/译.数字化生存[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年1月

[13]光明日报:上好抗击疫情中的四堂教育课,2020年2月11日13版

作者简介:

黄鹏,广州工商学院党委副书记、学生处处长,博士研究生,副研究员。

上一条:致高校青年学生的一封公开信


下一条:我院师生代表前往马岭村开展乡村振兴劳动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