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州工商学院教务处网站!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规章制度   >   人才培养   >   正文

关于修订2023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作者: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 2023-12-15

关于修订2023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广工商发〔2023〕114号)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根据《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以及《广州工商学院关于全面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广工商发〔2023〕61号)等文件要求,着力构建学校高水平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扎实推进高水平本科教育,培养高质量本科人才,现就修订2023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学校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加快实现学校“创建特色鲜明的财经类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发展目标,进一步完善多元化、个性化、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突出的实践能力具有家国情怀、创新精神、人文素养、国际视野的适应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立德树人。把立德树人贯穿本科教育教学全过程,全面加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工作思路,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引领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落实OBE理念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突出人才培养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度,推进产教融合、专创融合,加快发展“新文科”“新工科”,建立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毕业要求与课程设置、知识素质能力与课程目标的对应矩阵,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

(三)不断完善“一中心四平台六融合三生态”1463)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构建思想政治课程、专业教育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平台,推进工商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理实互融、双创相融、中外交融六融合,营造教育生态、协同生态、开放生态三生态于一体的“一中心四平台六融合三生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四、课程体系

(一)基本框架

2023版培养方案由“四平台+多模块”的课程体系组成四平台:思想政治课程平台、专业教育课程平台、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创新创业课程平台多模块:各平台若干模块课程组成。

(二)学分计算

1.四个平台均以课程或项目构成,以学分学时的形式记载课程包括理论课程、实验课程(独立设置)、理论(含实验)课程、术科课程。

2.学分与学时的对应关系

1)理论课程1学分=16学时;

2)实验课程(独立设置)1学分=24学时;

3)理论(含实验)课程:实验学时<50%时,视为理论课程,2学分=32学时,3学分=48学时;实验学时≥50%时,视为实验课程,2学分=48学时,3学分=64学时。

4)术科课程:限艺术类专业开设,实验学时须≥50%,1学分=16学时;

5)集中式实习实践:

原则上1学分=1周,其中毕业实习计8周6学分,毕业论文(设计)计8周6学分

实践学分

工科类艺术类专业实践学分(学时)比例占总学分学时比例不低于30%,其他专业实践学分(学时)比例占总学分学时比例不低于25%具体要求,文科、教育类专业学生至少修读实验课程(指理论(含实验)课程)、独立设置实验课程20学分,经管类专业学生至少修读实验课程(指理论(含实验)课程)、独立设置实验课程22学分,工科类专业学生至少修读实验课程(指理论(含实验)课程)、独立设置实验课程28学分,艺术类专业学生至少修读术科课程30学分。除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外,所有学生应完成集中式实习实践环节至少4学分。

)毕业学分

原则上普通专业、人才培养实验班、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毕业总学分控制在155-165学分之间,专升本专业控制在80-85学分之间各专业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具体规定。

五、课程设置

学校“四平台+多模块”开设课程的具体要求如下:

(一)思想政治课程平台

旨在强化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引导学生朝着党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需要的方向成长发展,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由规定课程、实践教学2个模块构成。

1.规定课程模块

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的通知》(教材〔2020〕6号)开设该模块课程是必修课程

2.实践教学模块

根据《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教社科〔2022〕3号)进行设置。该模块内课程或项目应围绕“德育”为主题开设,包括但不限于参加党团课、青马工程、青年大讲堂等活动,组织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参与志愿活动、社会调研等。

(二)专业教育课程平台

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实验实践能力,注重学科交叉及专创融合,广泛应用案例式教学。各专业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规定设置。由专业基础专业核心、专业拓展、实验实践、实习实践、融合特色6个模块构成。

1.专业基础模块

主要指有关学科、专业基础理论、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课程。各专业根据学科大类和专业大类特点,设置本专业最为基础的课程,包括:专业导论课、数学、物理、化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一级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大类基础课程。该模块课程是必修课程

2.专业核心模块

主要培养学生掌握专业核心知识和培养专业核心能力,各专业要在分析专业关键知识和能力需要的基础上进行设置并符合专业国标要求。该模块课程是必修课程

3.专业拓展模块

专业拓展课程应根据专业定位,满足学生个人需要、兴趣爱好与专业核心课程形成逻辑上的拓展与延续关系。该模块课程是选修课程

4.实验实践模块

实验课程要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紧密关联,要与理论课程有一定衔接,实现实验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并要有一定数量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其中,实验学时≥50%的理论(含实验)课程以及实验课程(独立设置)、术科课程须在该模块进行设置该模块部分课程按国标要求设置为必修课程,其余课程设置为选修课程。

5.实习实践模块

主要指集中式实习实践环节,包括集中式的认知实习、企业见习、专业实习、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以周为单位组织教学。毕业实习原则上在第8学期安排其他的集中式实习实践环节原则上按学校教学日历安排进行该模块属于必修。

6.融合特色模块

融合特色课程指产教融合课程专创融合课程体现工商融通其他可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各专业在该模块中至少设置5门其中产教融合课程是学校在协同育人过程中或各专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共建的具有区域产业、行业特色的课程。应将产业理念、产业技术、产业文化、产业资源融入课程建设,从而实现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贯通融合,成为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各学院要依托产业学院及人才培养实验班,梳理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能够稳定开出、具有产业特色、校企共同开设的若干门课程

专创融合课程是围绕本专业发展趋势,突出新知识、新理念、新技术、新流程、新案例,在传授专业知识、技能过程中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各专业要挖掘和充实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将学科技能竞赛项目、大创项目、教师科研项目等融入课程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

该模块课程是选修课程。

(三)通识教育课程平台

以培养“人”为核心,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养成健全的人格,培养知识获取能力、价值判断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提高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由必修课程选修课程2个模块构成。

1.必修课程模块

旨在培养学生人文社会科学基本素质和身心素质,以及外语、计算机等工具性知识的应用能力等,为专业教育打下扎实的基础。包括大学英语/大学日语大学计算机基础、军事理论与技能、大学体育、劳动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该模块学生必须修读。

大学英语课程以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需要奠定基础。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以通过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水平考试为目标,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强化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为未来形成面向专业的计算思维和计算能力奠定基础。

2.选修课程模块

主要围绕中华文化、美育教育、经济社会、科技视界、国际视野等方面开设,旨在拓宽学生知识面、加强文化修养、了解学科前沿动向、促进学科交融、开拓学生国际化视野,有利于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陶冶道德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激发创新意识和生态环保理念,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该模块学生至少修读8学分,其中所有学生至少修读2学分美育教育课程(艺术类专业除外),经管类专业学生至少修读2学分工科类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工科类专业学生至少修读2学分经管类通识教育选修课程。

(四)创新创业课程平台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为目的,构建“普及教育专项提升拔尖特育”的“进阶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学分管理。由双创基础、专项提升、拔尖特育等3个模块构成。

1.双创基础模块

通过开设创新创业基础理论课程和训练课程,将思政元素产业需求、专业要求融入课程,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包括创新创业基础与训练、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等课程。该模块修模块

2.专项提升模块

学生通过参与科研训练、大创项目、特定学科竞赛活动、获取职业资格、通过水平考试、发表科研论文、获取专利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3.拔尖特育模块

通过对创新创业能力突出的学生进行精英式教育,组建创新创业孵化团队,参与三大赛(“互联网+”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开设创新创业“精英班”“特训营”等,使学生创新创业取得突出成果。

六、推进“六融合”,营造“三生态”

推进“新文科、新工科”建设,坚持供需结合、产出导向,不断深化“工商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理实互融、专创相融、中外交融”改革,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以及培养过程中体现“六融合”,强化“产教融合课+专创融合课+学科交叉课”特色课程建设。

通过服务大产业、搭建大平台、实施大课堂,在校内教育教学中营造工商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教育生态,在校、政、行、企合作中营造大课堂、大学院、大平台的协同生态,在开放办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营造大社会、大产业、大舞台的开放生态,进而形成全环境立德树人的教育生态、协同生态、开放生态于一体的“三生态圈”。

七、方案体例

2023版人才培养方案,设置普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实验班)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培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专升本)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辅修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方案等五类方案体例,具体规定见相关附件。

八、工作要求

(一)成立工作小组

各学院成立由院长任组长、教学副院长任副组长,专业负责人、教研室主任、骨干教师参与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组”,根据学校的总体部署和进度安排,全面负责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组织协调管理工作。

(二)组织广泛调研

学院要统筹组织各专业开展调研,准确把握专业发展前沿动态和同类高校的建设状况。各专业至少调研收集5份同类高校相同或相近专业的培养方案,科学研判相关行业发展趋势,深入了解行业企业人才培养需求,广泛听取行业企业、用人单位、毕业校友、教师及在校学生的意见建议,明确2023版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思路与重点,形成《××专业2023版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调研报告》。

(三)严格审核论证

各专业在充分调研、讨论基础上拟定人才培养方案初稿。各学院要组织相关专家对本学院各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论证,每个专业参加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校外专家应不少于2人,其中国家、广东省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不少于1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企业专家不少于1人。论证意见需形成书面材料。各专业结合论证意见对培养方案进行修改完善,经学院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审核通过,向教务处提交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稿。

(四)学校审定公布

教务处组织全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形式审查,提交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审议,报校长办公会审定后公布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是实施本科教学的规范性文件,一经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批准,必须严格执行。在执行过程中,确因教学所需进行必要调整的,按《广州工商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管理办法》规定执行。


版权所有:广州工商学院教务处

地址:广州市花都区狮岭镇狮岭南环路28号  电话:020-86929528、86929619、86929839、86928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