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育人理念和育人方式的变革,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面融入人才培养,11月8日,由学生工作部主办、“德学·五进”辅导员工作室承办的辅导员工作沙龙——“深耕细作:辅导员之路学习沙龙”在三水校区第一教学楼D203辅导员工作室召开。此次沙龙由“德学·五进”辅导员工作室培训组组长张林柏老师主讲,参会人员为各学院的辅导员代表,共计13人。

在沙龙活动中,来自不同学院的辅导员老师齐聚一堂,共同学习了辅导员相关的制度文件,并深入探讨了辅导员在成长路上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等重要议题。各位辅导员纷纷发言,积极分享自己在工作中的宝贵经验和深刻心得,结合自身的实践经历,剖析了辅导员相关制度文件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应用与挑战,分享了在“辅导员之路”中遇到的感人故事和成功案例,这些故事不仅展现了辅导员们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也体现了他们在学生成长道路上起到的关键作用。同时,辅导员们还就如何紧扣新时代要求,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以及提高教育质量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为我校贯彻落实“三全育人”理念提供了宝贵思路。


辅导员心声:
育人路上的点滴感悟
会计学院
张林柏:
作为辅导员,我们要认真地学习和熟知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尤其是学生手册,心理危机干预,教务处下发的各类文件。做到心中有数,自己要做一个明白人,一个情绪稳定的人,要学会孤独。
罗爽妍:
辅导员43号文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指导。它要求我们以更饱满的热情、更专业的素养和更创新的思维投入到学生工作中。我们要将文件中的要求落实到每一个日常工作环节,真正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助力他们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朱瑞雪: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是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指导文件,文件第五条点明了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其中有一项就是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如入学、毕业教育,奖助贷勤补免等资助政策的宣传落实,特殊学生的困难帮扶等等。
于冬雪:
作为辅导员如何能够树立好威信,让学生能够和你交朋友且配合完善各种工作。都需要通过日常工作不断进行推进。
李紫曦:
学生夜不归宿被记过是学校维护秩序和保障学生安全的一种必要手段,但在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后续的教育引导和人文关怀,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规则和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钟晓燕:
围绕辅导员43号文对于辅导员工作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做好辅导员工作,在应对处理学生问题的时候,具备较好的谈心谈话技巧,达到谈话效果,需做到无条件地接纳学生,这是一个深刻体现教育人文关怀的过程,它要求具备高度的同理心、包容心和责任感,在处理学生工作的时候具备更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钟嘉立:
高校辅导员在学生成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职业使命感的培养对于个人成长及高校思政教育质量至关重要。职业使命感的核心要素包括辅导员对专业知识的深入理解、职业活动的自我认同以及职业实践中的价值体验。然而,当前辅导员工作面临诸多挑战,如“内卷化”现象严重、工作评价体系不完善以及习得性无助等,这些困境严重影响了辅导员的职业发展和工作热情。
为了强化辅导员的职业使命感,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首先,深化辅导员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创新,提升其在工作中的应对能力。其次,加强对辅导员职业属性的理解,帮助其在工作中找到成就感。同时,注重文化回应与浸润,营造积极的职业文化氛围,增强辅导员的职业使命感。最后,完善工作评价体系,既关注事务性管理,又重视教育工作的价值性。
管理学院
程权: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由教育部制定并发布,旨在规范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的管理行为,维护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秩序,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对于辅导员而言,《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依据。
姚舜:
《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于辅导员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它指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可根据此纲要,协助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宣传活动,如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主题班会等。同时,文件还强调了要重点关注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健康,这也为辅导员识别和干预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了方向。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作中我们要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教育与咨询相结合、发展与预防相结合,聚焦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协调发展。
工学院
钟伟:
高校辅导员队伍稳定需要组织支持,包括逐步提升辅导员的职业公信力、搭建辅导员职业管理大数据平台、积极推进“辅导员工作学”学科体系建设、推动“辅导员专业协会”机构设立以及建立实践共同体,在目标引领中提升工作。
孔方园:
辅导员作为个人,在接收到学生负面情绪信号的第一反应难免产生一定的情绪波动与反应,但作为学生工作的一线工作者愈加应当保持冷静,理性思考做出正确妥善的处理。
刘唐成:
在担任辅导员的这段旅程中,作为辅导员,我深刻体会到了自我成长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心理调适与自我保护方面。我逐渐学会了如何树立规则意识,这不仅帮助我在工作中保持清晰的界限,也保护了我免受不必要的压力和困扰。我明确知道何时该投入工作,何时又该抽身而出,给自己留出喘息的空间。
此外,我还从《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汲取了深刻的启示。这本书教会了我如何面对自己的不足,如何勇敢地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并从中找到自我启发与治愈的力量。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成长往往伴随着挑战和不适,但正是这些经历塑造了更加坚韧和成熟的自我。
国际教育学院
李鹏飞:
我今天分享的是“辅导员在工作中存在的困境”:思想素养要求高校辅导员能够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开展意识形态等工作,在自身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的同时,引导大学生崇德向善。
现实中,由于高校在招聘辅导员时,多数不设专业门槛,众多辅导员直接从学生身份转变为教师角色,这一转变过程往往伴随着身份认同和转化的挑战。许多新手辅导员初入职场,发现所学专业在自身岗位上的应用价值有限,内心既不愿轻易放弃专业知识,又困惑于如何将其融入辅导员实际工作中。这种矛盾心理导致了焦虑与迷茫情绪的滋生,进而可能引发对职业价值的质疑,极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其根源在于对辅导员职业所承载的政治使命、教育责任及职业价值的认知深化和内化不足,长此以往,这种心理状态容易使得辅导员可能仅仅出于外在责任,而非内心热爱去完成工作,从而致使自己与坚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的“大先生”渐行渐远。
本次沙龙的举办,为辅导员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学习的平台,进一步推动学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大家纷纷表示,将以此次沙龙为契机,继续深化对辅导员工作的认识和理解,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