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与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9月4日上午学校教职工大会后,中华文化模块教研室于教学楼508室召开“深化新时代本科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研讨会。会议围绕“智能时代,教育何为?教育强国,工商何为?”总主题,结合中华文化模块课程实际,聚焦“用数智技术构建智慧课堂”展开交流,为本科人文教育创新破题。

教研室主任颜少菊副教授指出,传统人文课程存在学生参与度低、个性化指导不足等问题,教育数字化不是“PPT搬屏”,而是教学理念、模式与评价的系统重塑,需借数智技术拓展人文教育深度与广度,实现启智润心的育人价值。
一线教师各抒己见。邱代东副教授提出,要将立德树人融入全环节,借鲜活案例引导学生树立“三观”,课程改革需对接社会需求,如引入人工智能讨论,落实“德学、五进”理念。丁璞副教授以《外国文学名著赏析》等课程为例,强调AI时代通识课要从“知识传递”转向“价值引领”,可借AI辅助检索翻译,但需引导学生深度分析与判断,培养跨文化理解能力。
张丽华副教授分析智能时代对教育的重构,提出通识教育需平衡“培养完整的人”与“时代需要的人”,并从课程思政、数字化赋能、通专融合、教师素养四方面破局。温爱华副教授认为,数智技术可提升教学效率,但教师的人文关怀不能缺位,需实现技术与人文互补。
惠黎平副教授强调,智能时代教育要培养创新思维与终身学习能力,教师需将AI融入教学,强化产教融合,培育学生伦理意识与跨界能力。赵万彬副教授分享具体方法,建议用AI生成指定文风文本,让学生修改评判以深化对文风的理解。葛东辉副教授提醒,教师需理性看待AI,突破舒适圈,结合翻转课堂等多元模式赋能教学。
此次研讨凝聚了共识,教师们对数智时代教学有了新认知。新学期,教研室将积极运用人工智能技术,采用“讲授+”多元教学法,打造“有人文温度的高效课堂”,助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与本科人文教育发展水平提升。
供稿:中华文化模块课程教研室
撰稿:葛东辉
执行编辑:曹噬云
责任编辑:邢传国 谢小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