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台山市绿稻农场场长陈奭荣受管理学院省科技特派员、陈伟副教授特别邀请走进广州工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课堂,以“从农田到品牌:我的台山绿稻创业梦”为题,共话新时代乡村振兴创业路,为师生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创业课堂讲座。作为新时代返乡创业的典型代表,陈奭荣结合自身十余年深耕农业的经历,生动讲述了从城市白领到“新农人”的蜕变之路,分享了科技兴农、品牌强农的创新创业实践。

从“小田并大田”到全产业链升级
陈奭荣以2014年返乡创业为起点,向在场师生展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型的探索历程。面对家乡分散的“巴掌田”,他率先推动土地流转,将50亩耕地扩展至如今的500亩规模化种植基地。通过引入无人机、插秧机等现代化农机设备,实现了育秧、耕种、收割全程机械化,使水稻亩产提升至500公斤。更值得关注的是,他创新采用“稻鸭共养”生态模式,每亩稻田放养20只鸭子,形成“鸭稻共生”的绿色循环系统,既提升了大米品质,又增加了养殖收益。

品牌化发展带动乡村共富
在讲座中,陈奭荣重点分享了品牌建设的经验。2018年创立绿稻农场后,他注册“奭乡味”丝苗米品牌,通过电商平台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直销。针对台山大米“优质不优价”的困境,他延伸产业链条,将碎米加工成米粉,稻壳转化为饲料,同时开发稻田研学、民宿旅游等文旅项目,使综合收益提升至单纯种稻的七倍。这种“三产融合”模式不仅带动周边一千人次家门口就业,更吸引村民以土地入股参与分红,走出一条共同富裕新路径。
履职建言助力粮食安全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陈奭荣在讲座中特别强调了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他结合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履职经历,分享了关于加大良种培育投入、发展集中育秧中心、推进耕地保护等建议。他提到,检察机关在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治理中的积极作为,为农业创业者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中国人的饭碗要端在自己手里,更要装自己的优质粮。”他鼓励青年学子关注农业现代化,将专业知识与乡村振兴需求相结合。


广州工商学院管理学院副教授陈伟老师在总结时表示,陈奭荣代表的创业实践生动诠释了“五育育人”教育思想的实践内涵。学院将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引导学生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中书写青春篇章。讲座尾声,陈奭荣与师生进行了热烈互动,就农业创业政策、技术应用等问题答疑解惑,现场气氛热烈。

这场创业课堂不仅展现了新时代农民的创新精神,更激发了青年学子投身乡村振兴的责任感。正如陈奭荣在讲座中所说:“农业不是夕阳产业,而是充满希望的朝阳事业。”他期待更多年轻人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用科技和智慧赋能现代农业,共同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撰稿:陈伟、陆煜宇
摄影:陈伟、陆煜宇
初审:陈伟
复审:韩剑义
终审:梁春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