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科研动态

当前位置是: 首页 -> 教学科研 -> 科研动态 -> 正文

管理学院成功举办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博士工作会议暨第11期博士沙龙

作者: 发布时间: 2025-06-13

【本网讯】2025年6月12日,管理学院召开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博士工作会议暨第11期博士沙龙,本次活动由管理学院邹剑峰副院长主持,羊珏瑜博士和刘鸿宇博士担任主讲,全体科研岗博士、教学科研岗及教学岗博士踊跃参与。

在学术分享环节开始前,邹剑峰副院长就学院近期优化完善的科研管理制度进行了专题讲解与现场答疑。他详细解读了新修订的科研项目申报配套激励政策、科研经费使用细则及高水平学术成果认定标准,强调学院将持续优化科研服务流程,致力于为教师潜心研究创造更有利的环境。针对与会教师普遍关心的跨学科合作机制、科研工作量考核具体细则以及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支持等问题,邹副院长逐一进行了清晰解答,并表示学院将积极吸纳教师们的合理建议,不断完善科研生态体系,激发教师队伍的创新活力与科研潜能。

在学术分享环节,羊珏瑜博士以“佛山市老年人电子政务服务获取障碍及消除策略研究” 青年项目为切入点,深度剖析社科项目申报经验与适老化政务服务创新路径。该青年项目立足佛山地域特色,围绕 “障碍识别 - 机制解析 - 策略构建” 全链条展开研究。在多维障碍识别层面,研究关注技术、社会、个体三大维度的复合型障碍:技术上,佛山政务平台粤语语音交互适配度不足加剧操作难度;社会层面,大湾区流动人口特征冲击代际支持网络;个体维度,岭南文化背景下微信使用习惯与政务 APP 的认知冲突显著。随后也对同题目中标团队进行解构,主要强调了学术积淀与地域适配并重。针对社科项目申报普遍面临的“主申请人成果匮乏”“团队研究经验不足”“研究基础薄弱” 等痛点,沙龙提出解决方案,例如鼓励申报者聚焦数字化、老龄产业等热点领域积累核心论文,加强与行业协会的合作联动,通过“抱团取暖” 形成研究共同体,并注重阶段性成果的沉淀与转化。

刘鸿宇博士围绕其主持的省级社科项目《粤港澳大湾区产教融合服务组织的发展路径与创新策略研究》进行了深入交流,从选题切入、研究设计到申报经验,为与会青年学者提供了具有启发意义的参考。该课题立足国家和广东省高质量发展背景,聚焦“产教融合服务组织”这一区域协同发展的关键中观载体,提出“组织目标形成—组织功能演化—组织形式创新”的三阶段进化路径,旨在破解当前大湾区产教融合组织中存在的目标不清、功能分化不全、管理机制缺位等核心问题。刘博士指出,服务组织作为连接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重要枢纽,不仅是教育改革的支点,更是区域技术人才供给与产业结构优化的战略平台。分享中,刘博士还结合自身申报经验,针对青年学者在社科项目申请中常遇到的“成果积累不足”“研究基础薄弱”“团队协同不强”等问题,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聚焦区域政策热点与国家战略方向,如数字化转型、产教协同、人口结构变化等;二是强调“机制分析+路径建构+策略输出”的申报逻辑,增强项目完整性与操作性;三是鼓励加强与行业协会、高职院校及重点企业的合作,依托外部资源“抱团作战”,提高研究的落地能力与政策转化价值。最后,刘博士指出,在项目推进过程中,需高度重视实地调研质量与样本代表性,建议通过建立稳定的产教合作网络、整合校内外数据资源,推动研究与实践同频共振。同时,他鼓励青年研究人员进一步拓展跨学科融合思维,在理论框架、方法路径和成果转化上不断突破边界,提升社科研究对区域发展和政策制定的支持能力。

两位主讲人的分享引发热烈讨论,在场博士围绕模型构建细节、研究方法创新、数据获取路径等议题畅所欲言,形成多轮深度学术互动。此次沙龙不仅为教师群体拓宽了学术视野,更通过多元思想碰撞提炼出科研申报新思路,为管理学院学科建设与学术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撰稿:刘鸿宇、羊珏瑜

摄影:杨兴

初审:洪婉雯

复审:陈海松

终审:邹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