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官网 院长信箱
当前位置: 首页 > 课程建设 > 教学改革 > 正文

聚焦课堂深研讨 深耕教学提实效

——马克思主义学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概论课程教研室召开本学期第二次集体备课会

【来源: | 发布日期:2025-10-01 】

为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打造高质量课堂,2025年9月28日,马院毛概论教研室在线上召开本学期第二次集体备课会。会议由教研室助理李燕老师主持,全体任课教师云端相聚,共研教学新路径,共探课堂新样态。

李燕老师主持集体备课会

会议伊始,李燕老师就教学规范与质量提升工作特别强调了以下三项要求。第一,严格规范教学安排,筑牢教学安全防线。全体任课教师须仔细核对个人课表,密切关注节假日调停补课通知,提前做好教学准备,确保课堂教学“零迟到、零失误”。第二,深化课程内容建设,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在使用统一提供的公共课件时,须紧密结合所授班级的学情特点与教学实际,进行个性化调整,坚决避免“照本宣科”和“拿来主义”,确保教学内容精准适配、生动有效。第三,积极参与听评课活动,营造教学共进氛围。全体教师应主动走入同行课堂,观摩学习、交流互鉴。听课后须及时提交客观、中肯的评价意见,实现以听促教、以评促优,共同推动整体教学水平的持续提升。

卢剑锋副教授展开教学分享

在教学分享环节,卢剑锋副教授围绕“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作了系统全面的教学经验分享。他从教学说明、课前准备、内容处理与教学反思四个维度展开,完整呈现了一节高质量思政课的教学闭环。卢教授指出,思政课教学要始终贯穿“学生中心”与“目标导向”原则。教师应精准把握学生的认知特点与思想动态,围绕教学目标和重点,将理论逻辑与学生的现实关切紧密结合。在教学实施中,教师应通过优化内容供给与教学方法,在有限课时内实现“理论讲透、道理讲清”,切实增强思政课的教学吸引力、思想感染力与价值引领力。

曾诗健副教授展开教学分享

曾诗健副教授围绕“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进行教学展示,她以“问题链”为主线构建教学框架,通过四个问题统领全课,并逐层分解为逻辑严密、环环相扣的子问题,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理论内涵。在教学内容组织上,她注重教学资源的多元整合与教学情境的沉浸营造,灵活运用经典歌曲、权威数据与企业案例等素材,并穿插互动讨论、角色扮演等课堂活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与参与积极性。

谢冬老师展开教学分享

谢冬老师就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进行了教学分享。她指出,受限于本章课时安排,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重点、聚焦关键理论问题。在具体教学设计上,谢老师对原有章节内容进行了重构,通过引入一系列新颖案例与历史素材,有效梳理了知识脉络,使理论呈现更加系统清晰。

朱青山副教授在点评中强调,思政课教师应始终保持政治敏锐性,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设问方式与表述的严谨性,避免因表达不当引发歧义。在讲授历史事件与理论问题时,要突出正面引导,站稳国家立场,强化主流价值观的传播效能,助力学生构建正确的历史观与国家观。

会议最后,由教研室主任熊玉琴副教授就课堂管理、教学节奏与价值引导等关键环节提出具体要求。她强调,教师要结合不同班级的学情特点灵活调整教学策略,科学把控教学进度,在有限课时内保障课程内容的系统性与完整性。

本次集体备课会节奏紧凑、内容充实,为一线教学提供了更清晰的逻辑框架与更精准的方法支撑,通过集中研讨与交流互鉴,与会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为深入,教学设计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得到显著提升,为打造更具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的思政课堂奠定了坚实基础。

(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讯员:林子暄、熊玉琴;摄影:林子暄)

上一条:提升专业素质,护航心理健康

下一条:聚智慧深耕备课 倾真心笃志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