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高教学质量,规范课堂教学,进一步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8月26日上午在三水校区院部楼422组织开展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思想道德与法治》课集体备课会。会议由教研室主任杨朝晖老师主持,本门课程全体任课教师参加备课会。

备课会现场
首先,杨朝晖主任介绍了本次备课会的主要内容,对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和工作计划进行了周密的安排。杨主任强调,本学期开始使用2021版的新教材,这对教师个人的工作积极性、学习主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马院教师应当自觉学习经典理论知识,积极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将党史学习教育和学科理论渊源融入教学与科研工作之中,提升教师个人综合素质,促进马院教学水平提高与发展。

教研室主任杨朝晖老师介绍工作计划
其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周静发言。周副院长指出,思政课教师要上好开学第一课,授课内容要融入防疫、抗疫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引导学生认识党的先进性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性,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她还强调,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要建立“敬畏生命”的课堂文化,激发起学生强烈的生命觉醒意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生命诞生的神圣和珍贵,珍爱自己的生命,进而敬畏他人的生命。
接着,教研室成员围绕新教材进行自由讨论、各抒己见。教授们根据自己的丰富经验,结合新教材的特点特色,向其他教师分享心得体会。课程负责人燕文华教授表示,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原则,教师要吃透教材,用好战疫这本书,让学生明白开设思政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教师在举例时既要把握底线思维,也要贴近学生实际,可以尝试利用多种手段,例如学习强国等APP来丰富教学内容。范金良教授认为,《思想道德与法治》是学生成长的课,是思想引领的课,要引导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共产党能、社会主义好”。教师应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党史融入教学内容当中,使这门课不仅成为为党育人、为国树人的关键课,还要引领学生的价值观,突出课程的教化功能。唐晓燕副教授表示,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弄懂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案例、图片等拓展的资料要联系学生实际,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备课会成员围绕主题进行热烈讨论,经过几位教授的分享和指点,青年教师纷纷表示受益良多,要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坚持“终身学习”的态度和理念,为新学期的授课工作做好备课准备。

课程负责人燕文华教授分享心得
最后,周静副院长对本次备课会进行总结。她指出,本学期省级开放课程建设、基础课校级一流课程建设任务繁重,希望各位教师能够积极配合,共同完成课题任务;同时,教师要打好自身理论基本功,加强党史、习近平重要系列讲话、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等的学习。
与会人员认真聆听、积极交流,不仅对本学期教学和工作任务有了明确的目标,也对本门课的课程建设有了清晰地认识,收获颇丰、受益匪浅。集体备课会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始终坚持的一项工作制度,目的在于发挥教学团队的作用,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提升教学质量。通过此次集体备课,马院教师进一步明确了教学目标,统一了教学思想,继续积极践行学校“德学”教育思想和“五进”教育实践活动,将立德树人的伟大事业持续深入下去。(马克思主义学院 通讯员:闫安 彭艺格,摄影:彭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