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定位
贯彻落实学校办学理念和定位,秉持“正德厚生,励志修能”校训和“崇德致知,弘商济民”院训,立足“数字中国”和中国式现代化战略需求,面向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及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培养“思想合格、专业扎实、熟悉产业”,兼具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功底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数字技术的应用能力,具备创新精神、人文素养、国际视野,能在数字贸易、数字金融、数字化转型等领域胜任数据挖掘分析、数字营销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数字经济人才,建设一流的数字经济专业。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聚焦“数字中国”和中国式现代化战略需求,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既有扎实经济学理论知识,又熟悉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律,会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数字技术,能在数字贸易、数字金融、数字化转型与战略咨询、数字化商业智能架构设计等领域,以及政府部门、相关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新业态中,胜任数据挖掘和分析、数字营销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通过5年的工作实践,实现以下培养目标:
目标1:坚定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备强烈的爱国情怀、良好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劳动观念,能够在数字经济领域实践中严格遵守职业规范,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目标2:拥有扎实的数字经济专业知识,突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能够熟练运用数字经济理论方法与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推动数字经济创新与发展。
目标3:能够为国内重点区域数字经济发展贡献力量,具备在现代服务业领域从事数据挖掘与分析、数字营销、数字贸易、数字金融、平台运营、数字化管理以及跨行业合作管理等方面工作的能力。
目标4:保持健康的身心状态,具备创新创业和团队合作精神、沟通协调能力和创新意识,拥有在行业及企业中引领发展的能力。
目标5:拥有国际视野,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了解国际数字经济新兴业态发展动态;能够不断适应国内外数字经济领域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三、培养规格
基本学制4年。实行弹性学制,学习期限3-8年。授予学位类型:经济学学士。
本专业总学分为164学分。
本专业学生毕业时应达到以下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1:[思想政治]坚持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修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具备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勇于承担责任。
毕业要求2:[职业道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诚信品质,遵守信用规则;具有高尚的职业操守和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行为规范良好。
毕业要求3:[专业知识]掌握扎实的经济学基础理论,熟悉数字经济运行规律与国内外发展趋势;系统学习大数据科学、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及区块链等交叉学科知识,理解数字技术与经济活动的融合机制;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明晰数字经济相关政策法规与市场环境;了解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产业数字化转型等核心领域的理论及应用,能运用专业知识解释数字贸易、数字金融等新业态的运行逻辑,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理论支撑。
毕业要求4:[专业能力]具备数字技术工具的应用能力,能熟练运用 Python 等进行数据处理、模型设计与分析;掌握数字经济场景中实际问题的提炼与解决能力,可设计数字化转型、数字营销等落地方案;拥有跨学科实践能力,能结合经济理论与技术手段推动多领域协同创新;具备规范撰写实践报告、清晰呈现解决方案的能力,适配数字经济相关岗位的实操需求,助力理论知识向实践效益转化。
毕业要求5:[数字素养]具备利用数字技术、通讯工具或网络查找、评估、使用与创造信息的能力;能够理解和使用通过计算机呈现的数字信息的能力;具备数字经济背景下的经济大数据统计分析、金融大数据应用分析技能,能够运用数字技术与经济学相关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模型设计、研究分析与文献检索。
毕业要求6:[创新意识]具有突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具有在数字经济领域进行学科内、多学科、跨学科的实践创新意识。
毕业要求7:[实践能力]掌握解决经济问题的先进数字方法和手段;熟练掌握计算机和现代信息技术,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数据处理、模型设计和研究分析能力;掌握数字经济问题的提炼、分析和决策;规范性地撰写实践报告或总结。
毕业要求8:[国际视野]了解数字经济专业的国际发展趋势;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能力。
毕业要求9:[研究能力]具备系统的数字经济研究思维与方法论,能针对数字经济领域的现象、问题及趋势开展科学研究。掌握核心理论框架,可从技术赋能、数据要素等维度提炼关键问题,结合多学科理论构建分析路径;熟练运用 Python/R 等工具进行数据处理,借助计量经济学、机器学习等方法验证假设;能针对数字治理等复杂议题设计跨学科研究方案,规范撰写学术论文或研究报告,清晰呈现研究逻辑与结论;并能跟踪 AIGC 等前沿动态,在既有研究基础上提出创新观点,形成持续优化的研究能力。
毕业要求10:[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主动获取信息、知识和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跟踪数字经济领域的最新理论前沿和发展趋势,能够针对具体的数字经济与数字化建设等问题进行综合决策分析。保持个人竞争力的持续提升,并能够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学习和成长。
四、课程体系
(一)设置原则及主要课程
以“国标”为基准,依据数字经济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在深化数技融合、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专创融合、学岗融通基础上,设置思政、专业、通识、创新创业四平台课程体系。 主要核心课程有: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数字经济学、Python程序设计、人工智能基础与应用、大数据技术原理及应用、计量经济学、数字贸易、数字金融、云计算管理与应用、区块链技术与应用、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
(二)突出实践教学
1.实验实践模块。包括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等三类实践教学。基本技能实验实训在计算机类、数学统计类等课程中设置;专业技能实验实训主要在Python程序设计、大数据技术原理及应用、计量经济学等专业课程中开展;综合技能训练主要在经济学沙盘实训、跨境电商综合实训、数字贸易综合实训、数智商业综合实战等综合业务软件和平台操作中实施。
2.实习实践模块。通过校外实习基地、实践教学基地,在学校、企业指导教师等多方共同指导下完成,通过认知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活动,全面、深入地了解数字经济产业链各环节工作,熟悉掌握实务操作技能,提升职业素养。
3.融合特色模块。在经济与粤商文化课程中强调区域文化与数字经济结合;在粤港澳大湾区数字产业案例分析、湾区数字化转型实践等课程中强调产教融合;在区块链技术与应用、平台经济学等课程中强调科教融汇,通过这些融合课程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4.毕业论文撰写。强化“应用型”课题研究,把数字经济行业企业一线和社会需要作为选题重要来源,注重与实验、实习、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完成毕业论文。
(三)学分设计
学分设计
课程平台 |
课程模块 |
最低修读学分 |
占比 |
思想政治课程平台 |
规定课程模块 |
18 |
10.98% |
专业教育课程平台 |
专业基础模块 |
27 |
16.46% |
专业核心模块 |
20 |
12.20% |
专业拓展模块 |
18 |
10.98% |
实验实践模块 |
20 |
12.20% |
实习实践模块 |
16 |
9.76% |
融合特色模块 |
4 |
2.44% |
通识教育课程平台 |
通识课程模块 |
27 |
16.46% |
选修课程模块 |
8 |
4.88% |
创新创业课程平台 |
双创基础模块 |
4 |
2.44% |
专项提升模块 |
2 |
1.22% |
合计 |
164 学分 |
五、师资队伍
本专业自有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的占比近55%,硕士学位的占比约45%;副高及以上职称的占比约27%,中级职称的占比约27%;“双师型”教师占比超90%。
六、教学条件
(一)专业图书资料
学校数字经济专业图书及电子资源体系完善,配备中国知网、超星电子期刊、维普中文科技期刊、中瑞数图中外文电子图书等数据库,涵盖数字经济、大数据、人工智能、经济学等领域核心文献,可满足理论教学、实践研究及创新创业需求。同时,充足的教室与阅览室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科研探索提供空间保障,支撑专业教学全流程开展。
(二)专业实训室
本专业建有商务数据分析综合实验室、跨境电子商务综合实验室、经济学沙盘综合实验室、智慧创客室、新媒体运营实验室、金融投资实验室等实训场所。配备Python数据处理平台、大数据分析软件、人工智能基础应用系统、数字贸易模拟操作软件、数智商业综合实战平台等工具和平台,可开展数据挖掘、数字化转型方案设计、跨境电商运营等全场景实训,形成“理论学习—软件实操—场景模拟”的闭环培养环境。实验室建立学院、专业两级管理制度,确保实训教学规范高效。
(三)实习基地
依托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产业资源,与阿里国际站、探迹科技、广州空港综保投、广州若羽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国翔报关有限公司等头部企业及大型国企共建实习基地,覆盖数字贸易、数字金融、数据分析、平台运营等核心岗位。通过校企双导师指导,学生可参与企业真实项目(如用户行为数据分析、数字化营销方案策划、跨境电商平台运营等),在实践中掌握行业动态与岗位技能,实现职业素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七、专业其他重要信息
(一)专业简介
数字经济专业聚焦“数字中国”战略及粤港澳大湾区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依托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交叉学科优势,构建了“理论扎实、技术过硬、实践突出”的培养体系。本专业自有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的占比近55%,副高及以上职称的占比约27%,“双师型”教师占比超 90%,形成一支兼具学术深度与产业经验的教学团队。近年来,在数技融合教学、产教协同育人等方面成效显著,培养的毕业生在数字经济领域展现出较强的岗位适配性与创新潜力。
(二)特色优势
以“数技融合”为核心,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通过“学、训、赛、创、岗”五位一体教学模式,深化数技融合(数字技术与经济理论)、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专创融合、学岗融通。构建思政、专业、通识、创新创业四模块课程体系,开设湾区数字经济发展与治理、平台经济学、数字贸易、数字金融等特色课程,依托校企合作项目与学科竞赛,培养学生在数据挖掘、数字运营、智能决策等领域的核心能力,形成“技术赋能经济、实践驱动创新”的专业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