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科研究 > 学术会议 > 正文

通识教育学院教师参与第五届中国少年儿童认知发展与二语习得论坛——共探劳育赋能二语习得新路径

【来源: | 发布日期:2025-04-28 】

2025年4月18日至20日,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二语习得研究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儿童语言研究中心与盈德未来教育测评研究院承办的第五届中国少年儿童认知发展与二语习得论坛在北京外国语大学顺利举办。本次论坛以“促进中小学英语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为核心,吸引了全国百余名语言教育专家、一线教师及研究者参与。广州工商学院通识教育学院教师刘强代表应邀参会,围绕“劳动教育赋能二语习得”的前沿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为学院外国语教学改革与劳动教育融合汲取新动能。

D423D

专家共议:认知发展与劳育赋能的双重逻辑

论坛开幕式上,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院长杨鲁新强调,儿童认知发展与二语习得紧密相连,早期双语教育不仅能提升认知灵活性与跨文化理解能力,更需借助实践性学习破解传统外国语教学“费时低效”的困境。这一观点与广州工商学院通识教育学院劳动教育教研室教师们近年来探索的“劳动教育融入语言教学”理念高度契合。论坛上,重庆大学彭静教授以《“认知发展与语言习得的双维共振——新课标下小学英语教材实施策略”》为题、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杨鲁新教授以《有效外国语教学:教师指导与学生学习》为题、北京大学闫姗姗助理教授以《双语儿童语言习得中的跨语言影响》为题、华中科技大学徐锦芬教授以《社会文化理论视角下的初中英语教师新教材使用研究》为题、北京外国语大学侯俊霞教授以《民族地区乡村儿童英语教育研究现状与挑战》为题从外语教材政策的演变到如何进行英语核心素养培养等宏观和微观角度剖析儿童语言学习的现状,儿童认知发展与二语习得的关系。广州工商学院通识教育学院教师代表刘强以《劳育赋能二语习得的思考》为题指出,劳动教育的情境性、协作性特征可为语言学习提供真实的应用场景,促进“做中学”“用中学”,与Krashen输入假说、Swain输出假说形成实践呼应。

前沿探索:劳育与二语习得的融合路径

结合论坛分议题研讨及学院前期研究成果,广州工商学院通识教育学院教师代表刘强在“在“在“社会性因素与二语习得”“课程改革与实践创新”平行论坛中分享了“劳育赋能二语习得”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案例。根据相关研究,劳动教育通过三大机制优化语言学习:

第一,情境赋能。在手工制作、社区服务等劳动场景中,学生通过目标语言完成任务分工、流程描述、成果汇报,实现“语言输入—输出”的自然转化。如“用英语讲述中国非遗工艺”主题项目中,学生在剪纸、陶艺制作中运用英语介绍文化内涵,语言运用能力与文化自信同步提升。

第二、情感驱动。劳动实践中的成就感与协作体验能缓解语言学习焦虑,增强学习动机。实证研究显示,参与劳动项目的学生在听力、口语测试中成绩平均提升8%,课堂互动参与度提高60%。

第三、素养融合。劳动教育培养的责任感、团队合作能力与二语习得所需的跨文化交际素养形成协同,助力学生在真实语境中实现“全人发展”。

未来展望:构建“劳育+语言”协同育人体系

论坛期间,广州工商学院通识教育学院教师代表刘强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专家就“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跨学科师资培养”等议题展开交流。学院后续将重点推进三大工作:

第一、课程创新。开发“劳动主题语言工作坊”,设计“国际文化市集”“非遗双语传播”等沉浸式项目,将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转化为语言实践场景。

第二、评价改革。构建“语言能力+劳动素养”双维度评价体系,通过过程性记录、项目成果展示等多元方式,全面评估学生在实践中的语言应用与协作能力。

第三、师资赋能。联合校内外资源开展跨学科培训,鼓励教师将劳动教育政策文件、真实案例融入教学设计,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

3D5A5

此次论坛为广州工商学院通识教育学院深化“五育融合”提供了新思路。学院将以劳育为桥梁,推动语言教学从“知识传授”向“实践育人”转型,助力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成为兼具语言能力、劳动素养与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学习者。

供稿:劳动教育课程教研室

撰稿:刘强 黄静瑜

执行编辑:曹噬云

责任编辑:邢传国 谢小军

下一条:我院教师代表参加第十一届高校大学语文/写作与通识教育会议(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