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新闻广播】https://m.itouchtv.cn/article/121a7c5943e0e39ee3761e3d85a754ee?shareId=7w5NymoD

11月16日下午,2024新兴经济体智库圆桌会议在广州工商学院花都校区举行,线上同步进行视频会议。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吉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暨南大学、辽宁大学、上海大学、佛山大学、广州工商学院等20多个高校院所专家学者,和来自俄罗斯、印度、南非、巴西、智利、新加坡、马来西亚、埃及等八个国家13家大学及智库有关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国内政府、企业等的代表共计100多人参加了会议。
本次会议由新兴经济体研究会、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广东工业大学主办,广州工商学院、广东省新兴经济体研究会、广东工业大学经济学院承办,广州工商学院新质生产力与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广州工商学院商学院、广东财经大学广东数字经济研究院、佛山大学经济贸易学院、湖北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广州工商学院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电商与冷链物流研究中心、广州工商学院广东岭南音乐文化研究中心协办,并得到中国致公党广东省委经济委员会支持。
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
惠及新兴经济体包容发展
广州工商学院副校长汪前元主持智库圆桌会议,新兴经济体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张斌和广州工商学院校长王日华致辞。张斌表示,此次圆桌会议目的是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问题探讨新兴经济体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的解决思路,构建更美好的全球未来。
王日华欢迎专家学者探讨新兴经济体发展所面临前所未有的问题和挑战,认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形态与模式将促进新兴经济体走出困境,并将为全球经济复苏带来动力。
新兴经济体研究会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院院长张宇燕以新质生产力与新兴经济体发展发表主旨演讲,对全要素新质生产力作出全新解读。他认为,应重点从全要素生产率和制度两个维度来理解经济增长的源泉。其中,技术进步、分工专业化和良好的国际关系通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来推动经济长期增长,有效的制度体系则对全要素生产率和生产要素效能产生系统性的促进作用。
在会议中,新兴经济体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大学特聘教授江时学首先围绕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经济治理主题发言。他指出,当前新兴经济体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外部条件持续恶化,新兴经济体应该采取“集体行动”的方式,探讨共同寻求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合作途径。
广州工商学院商学院副教授李晓亮围绕垄断市场中的碳排放减少与环保意识主题发言。他指出,如果消费者绿色意识越高,碳税税率越高,绿色成本水平越低,则企业的绿色商誉越高。
上海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何树全围绕人工智能与生产率:新兴经济体的证据与启示主题发言,他介绍了人工智能与以往通用技术的区别在于其自动化和自我改进功能,而发展中国家的准备程度远不如发达国家,这就需要一个开放的技术合作的平台去推动技术的进步。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王达围绕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经济治理的关系主题发言,阐述了中国正处在历史发展的转折点,正面临着新的一轮科技革命,需要创新,需要科技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13位专家学者作主题发言
拓宽新质生产力合作途径
新兴经济体智库圆桌会议邀请了13位外国专家发言。莫斯科国立国际关系学院大学主席、金砖国家研究委员会(国际银行与金融)研究主任伊琳娜·雅利金娜(Irina Yarygina)围绕金砖国家融资的经济治理作主题发言,她分享了金砖国家委员会的一些决议,希望加快建立金融方面的投资促进平台,在碳产业、可持续金融、电子商务、平台安全等方面加强合作,强化金砖国家的共同治理。国家人文及社会科学研究所教授尼尔马拉·德维·戈帕尔(Nirmala Devi Gopall)围绕新质生产力与新兴经济体经济治理主题发言,呼吁新兴经济体加强新能源合作,强化政府治理,促进人力资源高质量发展,加快完成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
印度德里大学东南亚研究院副教授兰詹·拉吉夫(Ranjan Rajiv)围绕中印未来产业合作的主题发言阐述了印度在发展新兴产业有良好的前景与潜力,中印两国有着共同的发展目标,建议中国和印度应以生物药学产业为抓手,实现双方在新兴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强化对全球未来产业方向的把控力度。
金砖国家研究全国委员会公共关系主任伊凡·季霍米罗夫(Ivan Tikhomirov)分析了金砖国家投资影响因素,提出创建金砖国家统一投资门户或政策框架,深化跨文化教育和交流计划、创建稳定的多币种结算系统等对策建议。
茨瓦内科技大学创新经济研究所的首席主任拉西根·马哈拉杰(Rasigan Maharajh)围绕增强新兴经济体合作,提出利用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以应对未来气候变化和挑战,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未来社会秩序和新格局。
新加坡公共卫生基金会主任普里亚·巴拉苏布拉马尼亚姆(Priya Balasubramaniam)围绕全球卫生安全和外交的数字健康技术问题,指出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健康丝绸之路”倡导的数字健康为各国外交和卫生发展形成重要示范,认为亚洲国家必须加强区域健康方面的合作,制定包容性的数字健康战略,优先考虑健康公平、隐私化和安全发展。
巴西-中国研究中心(FGV-Rio)合作研究员梅丽莎·坎布西(Melissa Cambuhy)围绕南南合作和“一带一路”建设,建议以中国为引领,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增强其包容性和普惠性。
智利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助理教授胡安·恩里克·塞拉诺莫雷诺(Juan Enrique Serrano Moreno)围绕具有拉丁美洲特色的生态文明,强调中国贸易和投资在智利的绿色转型中起到关键作用,要建立更加健康、平衡的自然与工业关系,推动绿色环保的转型发展。
马来西亚商业与政策研究中心、拉曼大学会计、金融与商业学院主席、教授符丽萍(Foo Lee Peng)围绕绿色技术与数字化转型的主题进行发言,认为中国对马来西亚的马中关丹产业园区、东海岸铁路等投资项目推动当地绿色、可再生能源、节能减排等绿色技术的发展,有效促进了当地绿色化与数字化转型,为马来西亚、东南亚地区经济发展和环保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巴西圣保罗大学副教授,巴西科技发展委员会(CNPq)联合协调员马科斯· 科代罗·皮雷斯(Marcos Cordeiro Pires)围绕气候变化和巴西能源转型主题发言,他讲述了当前气候生态环境正在发生变化,通过中巴之间的合作能够推动能源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更有利于人类的福祉。
巴巴萨海布•安贝卡马拉特瓦达大学商学院主任法拉·纳兹·高里(Farah Naaz Gauri)围绕接受新的优质生产力、促进和丰富人类发展、启动新兴经济体的新经济治理作主题发言,她表示,中国在新质生产力上面的研究和发展,不仅中国受益,且将惠及全世界,强调中印要促进金砖国家合作以重塑全球治理。
新兴经济体需构建创新生态系统
以新质生产力实现赶超发展
在点评环节,埃及金字塔政治与战略研究中心国际研究部高级政治研究员马拉姆-马哈茂德(Maram Mahmoud)、上海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杨玲、THAE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泰兹·莫雷茨(Thaiz Moretz)、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孙华平等全体与会嘉宾共同交流研讨。他们认为,中国作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代表,经济发展已经到了以“高科技、高性能、高质量”阶段,必须保证与新质生产关系的协调,同时要结合气候、文化、资源的区域差异,因地制宜地发展新质生产力。另一方面,就新质生产力与新兴经济体发展的关系,提出了助力于南南合作和发展的思路,制订更多科学技术发展政策,与其他国家加强合作,进一步深化技术交流与教育合作,让新质生产力惠及每一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新兴经济体研究会副会长,广州工商学院特聘教授蔡春林总结并阐述对新质生产力与新兴经济体发展关系的观点。他认为,新质生产力是新兴经济体实现赶超发展的关键契机。新兴经济体如果能够抓住这一机遇,加大对新兴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力度,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实现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缩小与发达经济体的差距,甚至在某些领域实现弯道超车。
与此同时,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新兴经济体构建创新生态系统。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创新,只有构建起一个完善的创新生态系统,新兴经济体才能源源不断地培育出新质生产力,为经济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新兴经济体应利用新质生产力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在全球价值链中,新兴经济体长期处于低端环节,面临着附加值低、利润微薄等问题,要推动产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新兴经济体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提供了重要契机。通过发展跨境电商、数字贸易等新业态,新兴经济体可以打破传统贸易壁垒,提高贸易效率和效益。
他还特别指出,人才培养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支撑。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归根结底要依靠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只有拥有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新兴经济体才能在新质生产力时代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1月16日至17日,本次会议与会嘉宾热烈讨论、积极献言,产生了一批重要的智力成果,将更好地发挥高端智库作用。与会专家学者认为,新兴经济体智库圆桌会议依托国内外的研究资源和力量,逐步发展成长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交流平台。
文字:广播融媒中心记者谢馨
通讯员:李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