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为营造人人知晓“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人热爱“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人学习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浓厚氛围,近日,受广州灰塑文化产业研究院邀请,广州工商学院通识教育学院黄鹏院长、美术学院郝孝华副院长及19位学生代表参加了“文化传承 有我接力”《对话·灰塑》沙龙活动。

活动现场照片
本次活动由花都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花都区科技工业商务和信息化局花都区总工会、花都区妇联、花都区科协联合指导.花都区文化馆(区非遗保护中心)、花都区海豚俱乐部、花都区灰塑文化产业研究院承办,广州工商学院通识学院、广州工商学院美术学院、黄埔区深井小学、花都区第六小学、花都区理工学校、声动语言工作室联合协办。
作为广州工商学院美术学院的副院长,郝孝华从工艺美术发展的角度来给解读灰塑创造性传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享了美术学院近年如何参与灰塑传承工作。他说,在广州灰塑研究院的传承下,从屋顶走进室内,从室内走到了办工作上,总的来说是从户外空间走进了室内空间,从四个部分展现,造型、色彩、工艺、实用性,来传输了工艺美术带给老百姓人们的实惠,国家在文化自信的指引下,今年全力首推手造,一代一代的老百姓手工艺的作品,一代传一代,所以我们要挖掘、保护着这些传统工艺,把他们原始的过程记录下来,在这里传承、分享,通过各个高校不断的传承学习这个记忆,慢慢的成为灰塑的传承人,从各个角度来增加影响力,以及社会各界,在政府的引领下,在我们传承的帮助下,利用我们高科技的VR、MR等,来扩大我们的影响力,最后通过非遗进高校,非遗进少儿,从小抓起。最终把灰塑从传统文化,变成大家可以在手中把玩的欣赏的装饰文化,给我们的未来生活增添更多色彩的装饰品。

曾大兴教授对话现场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曾大兴教授从广府文化的创造性的活动,分享了如何指引大家走进非遗文化的创造和发展当中。
广州工商学院通识教育学院黄鹏院长从通识教育这个角度,分享了大学如何助力非遗文化创造性传承。黄鹏院长指出,通识教育的核心是基于健全人格塑造为首要目标的“全人”教育,实质是对自由与人文传统的继承,将灰塑与通识教育结合培养,有利于推动培养具有开拓精神、有创造力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复合型人才。广州工商学院近年来在课堂教育、社会实践、非遗社团、项目开发等多方面同步发展,并取得一定成果。在未来,将继续结合我校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科学普及基地,持续促进中华传统文化与通识教育的结合,与广州灰塑研究院联合打造品牌集群,为花都本土文化贡献力量。
广州教育学会“美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花都理工工艺美术专业学科带头人陈晓逸老师,对此次交流作出了真情实意的谈话内容,对研究院的工作等经验做出了总结和分享。
炭步镇政府总工会专职副主席、四级调研员龚越洪在灰塑研究院这十年常年通过微信、抖音,视频号等平台义务宣传灰塑,被誉为灰塑宣传大使并谈论作为土生土长的花都人对本土文化传承寄予的希望。
小小灰塑传承人、小学生代表徐靖尡是黄埔区深井小学初一学生,小学六年期间一直在学习灰塑,对非遗传承有一定的见解。他从小学生的角度去讲解“文化传承,有我接力!”。徐靖焜母亲对灰塑非遗文化有一定的理解,谈论如何看待文化传承要从娃娃抓起。
灰塑代表性传承人刘娟院长说,花都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灰塑唯一传承地,碰上了时代的冲击,必须在“活起来”上行动,灰塑从面临困境到现在的蓬勃发展,付出了艰辛努力。刘娟还分享了她在“传·承·创·新”四个理念上成功的经验。

提问现场
对于话题的谈论内容,在座的同学们有很多对非遗传承文化的疑问和思考,并向嘉宾们提出。
对如何能够让更多大学生参与到非遗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当中,刘娟院长说,作为青年大学生,首先应该要热爱,热爱这一个非遗文化当中,从自身的兴趣出发,能够更好的促进当代大学生对非遗文化的传承;其次是把非遗传统文化带到自己的设计当中,从创意传统设计出发去提高大学生的非遗传承意识积极性。本次项目实践活动的展开,紧扣专业,使社会实践专业化。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发挥专业特长、优势,把自己所学专业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加深所学专业的认识,让学生在其中思考与实践、体验与操作、运用与总结,在反复的学习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作为灰塑手工艺人的代表,对看待灰塑与信息技术(XR/DT)的联合,刘娟认为,灰塑的发展必须与时俱进,紧跟时代风尚。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理念创新,打造“元宇宙”,丰富“非遗”的展示平台,例如“云博物馆”等,让非遗实现创造性活化,以更生动的形式向更多的青年人展示“灰塑记忆”,增进对灰塑的兴趣;二是“打造灰塑的时空隧道”,结合VR、AR、MR等信息技术,以更多元化的方式推动“非遗文化”进入人们的生活,实现“非遗”从“屋顶走向室内”,以科技推动“灰塑”发展,让“非遗”焕发新生机。

黄鹏院长、曾大兴教授、郝孝华副院长合影

薪火相传团队代表与专家合影
同学们对本次对话感到收获满满,并且对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畅谈了思考体会。
王娇同学说,经过这次讲座,我明白到,为营造人人知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人热爱“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人学习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浓厚氛围,要让更多人去了解飞速的知识,提高社会各界对飞速的认知度,并且去处理飞速的传承与发展。要踏实地帮助别人,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到灰塑的知识并传承下去,这是我们青少年应该担当的责任。新时代不断发展,让我们更加去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
郑喻彤同学说,正所谓,“有门必有楣,有楣必有塑”,这是老广州人常说的。在这次讲座上,我明白了灰塑不仅有审美价值,更蕴含了岭南人的建筑智慧。而灰塑便是“会呼吸”的装饰艺术,可以通过不断呼吸、循环来适应岭南高温高湿的气候。对于非遗文化的传承,最重要的莫过于两个方面,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也就是工艺美术中的技艺的传承;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蕴含的文化、故事,以及对灰塑“工匠”精神的传承。参加这次“我是灰塑小小传承人”系列活动,让我了解到了灰塑的各方面的制作工艺和制作材料,以及发展的文创产品能用运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手机桌面支架、无线充、雨伞、行李箱、丝巾等等。

参会人员合照
本次活动广泛宣传灰塑知识,提高社会各界对灰塑的认知度,让师生和公众更好了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灰塑的传承和发展情况,助力灰塑传承和发展,同时也积极践行我校“五进”教育实践活动,引领学子积极进入社会参与实践学习,同时加强了大学生对花都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灰塑项目的了解,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张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