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各行业的当下,工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实验班翼学课的开展,正为数字创意实验班的学子们搭建起一座通往专业前沿与实操精进的坚实桥梁,其影响力逐步显现,成为专业教学领域备受瞩目的创新之举。
此次翼学课汇聚五位优秀专业教师倾囊相授,他们分别是为23级数字创意实验班上课的刘鸣茗、刘怡伶和何柳青老师,以及为24级数字创意实验班上课的张杰和稂莠老师,他们的课程内容丰富多元,涵盖动画、建模、室内设计、插画等多个数字媒体技术核心领域。
刘鸣茗老师的《萌趣MG动画:解锁卡通人物行走与表情魔法》课程,开启了同学们通往灵动动画世界的大门。课堂上,刘老师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剖析卡通人物在MG动画中行走姿态的力学原理与艺术表现手法。从人物重心的转移,到脚步的轻重缓急,再到身体各部位的协调配合,每一个细节都通过生动的案例演示得以展露无遗。在表情魔法的创作部分,刘老师更是带领同学们探索情绪与面部肌肉运动的关联,使同学们能够精准地捕捉喜怒哀乐等不同情绪下人物表情的微妙变化,并将其转化为生动的动画形象。同学们在课堂上积极实践,运用专业软件——Adobe After Effects,以及结合相关的插件,尝试着赋予笔下人物以生命力,让其在虚拟世界中自然地行走、生动地表达情感,为今后在动画制作领域扬帆起航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

刘鸣茗老师正在课上指导学生提出的专业问题
刘怡伶老师带来的《三维卡通角色建模基础之皮卡丘模型》课程,则聚焦于三维角色建模这一关键技术环节。皮卡丘作为广受喜爱的经典卡通形象,其建模过程充满了挑战与趣味。因为23级数字创意实验班学生之前有上过三维基础课程,学生学习过3ds Max软件,刘老师帮学生们复习了之前学习的相关内容,从该软件的基本操作入手,引导同学们搭建起角色的大致框架,逐步细化身体各部位的形状。在讲解耳朵的建模时,刘老师不仅展示了如何精准地塑造其轮廓,还深入分析了如何通过调整参数使其更符合皮卡丘的标志性特征。对于皮卡丘身上的纹理,如脸颊的红晕、尾巴的形状等,刘老师更是细致入微地教导同学们运用纹理绘制工具进行刻画,使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三维建模中细节雕琢的重要性。通过这一课程,同学们掌握了角色建模从宏观到微观的完整流程,为后续在数字角色设计领域深入探索筑牢根基。

刘怡伶老师正在课上指导学生提出的专业问题
何柳青老师线上执教的《三维模型骨骼绑定及蒙皮课程之剑士模型》课程,旨在攻克角色动画中的关键技术难题。剑士模型的骨骼绑定要求精确地将骨骼结构与模型的各个部分相对应,以确保模型能够做出流畅自然的动作。何老师首先向同学们展示了如何分析剑士模型的结构特点,确定合理的骨骼分布。在实际操作中,同学们跟随何老师的指导,为剑士模型搭建起灵活的骨骼系统。蒙皮环节则更为关键,何老师深入讲解了如何调整蒙皮权重,使模型的皮肤能够紧密地跟随骨骼的运动,避免出现穿模或动作生硬等问题。通过实际案例的练习,同学们成功地让剑士模型挥剑、行走,深刻理解了骨骼绑定与蒙皮技术在角色动画中的核心作用,为未来从事复杂三维动画制作储备了关键技能。

何柳青老师正在进行线上课程讲解的课程截图
在24级数字创意实验班的课程中,稂莠老师带来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三室两厅家居室内空间设计》课程,紧密贴合当下室内设计行业的需求。稂老师以三室两厅的常见户型为例,向同学们展示了如何运用专业室内设计软件进行从平面布局到三维效果图制作的全流程设计。在平面布局规划阶段,稂老师教导同学们根据家庭成员的生活习惯和功能需求,合理划分客厅、卧室、厨房等各个空间的面积与位置。进入三维效果图制作环节,稂老师细致讲解了如何运用软件的材质库、灯光设置等功能,营造出温馨、美观且实用的室内环境氛围。同学们在课程中积极尝试不同的设计风格,从现代简约到欧式古典,通过实际操作掌握了计算机辅助室内设计的核心技巧,为将来在室内设计领域施展才华做好了充分准备。

稂莠老师正在课上指导学生提出的专业问题
张杰老师的《萌系国风修炼手册——零基础Q版插画古风人物创作》课程,则为同学们开启了一扇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插画艺术的创意之门。Q版插画以其可爱的形象和简洁的线条深受大众喜爱,而当其与古风元素相结合,更是别具魅力。张老师从最基本的人物比例绘制开始,教导同学们如何把握Q版人物的萌态特征。在融入古风元素时,张老师深入讲解了传统服饰的款式、纹样以及古代发饰的样式等文化细节,并指导同学们将其巧妙地运用到插画创作中。同学们在课堂上充分发挥想象力,创作出一个个身着华丽古装、具有独特萌系风格的人物形象,不仅提升了绘画技能,更在创作中领略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为从事数字绘画创作等相关工作开拓了独特且广阔的道路。

张杰老师正在进行线上课程讲解的课程截图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数字媒体技术实验班翼学课采用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并通过学习通平台实现了课上课下、线下线上的协同学习。课上,同学们在教师的面对面指导下,进行实操练习,及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课后,教师们在学习通平台上发布课程资料、布置作业,并通过平台的互动功能,为同学们答疑解惑,进一步巩固课堂知识。同时,学习通平台还记录了同学们的学习过程,包括签到、作业完成情况等,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了数据支持。这种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方式,不仅丰富了教学形式,还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充分体现了工学院实验班在教学方法上的创新与探索。

24级翼学课课程资料截图
工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数字创意实验班翼学课,本学期凭借五位专业教师的精心授课与悉心指导,成果斐然。对于同学们而言,这不仅是一系列专业课程的学习,更是一次次专业视野的拓展之旅。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同学们接触到了行业前沿的技术理念与实操方法,提前体验了职场项目的复杂性与挑战性。通过亲自动手实践,他们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专业技能得到了显著提升,为未来在数字媒体技术领域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宏观层面来看数字创意实验班翼学课的成功开展彰显了工学院在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创新思维与坚定决心。学院紧跟数字创意产业发展趋势,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新模式,致力于打造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摇篮。通过引入企业导师资源与行业实战项目,学院使教学内容紧密贴合市场需求,实现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院在数字媒体技术教育领域的竞争力与影响力,更为推动整个数字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谱写了数字媒体技术教育与产业协同发展的新篇章。
撰稿人:刘怡伶
图片:刘怡伶
初审:邵烨荣
复审:陈超烊
终审:罗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