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官网 院长信箱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践教学 > 实践成果 > 正文

绿水青山筑梦起,实践育人谱新篇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赴广西阳朔开展社会实践

【来源: | 发布日期:2025-07-14 】

为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探索实践育人新路径,7月9日-11日,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教师实践队赴广西阳朔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本次社会实践活动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周静带队,20余名教师参加。实践队先后走访漓江、兴坪古镇、十里画廊、蝴蝶泉、马岭古寨等多地,聚焦生态环境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两大主题,深入实地调研,为理论教学积累鲜活素材。

实践队合影

漓江是阳朔的标志性景观,其清澈的江水与独特的喀斯特地貌相得益彰,吸引着无数游客。实践队在漓江沿岸进行了细致考察,了解到当地为保护漓江生态环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从严格管控沿岸排污口,到实施漓江流域生态修复工程,再到合理规划游船航线以减少对水体的影响,每一项举措都体现了当地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践行。教师们纷纷表示,漓江的生态保护实践为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提供了生动的现实注解,值得在课堂上深入剖析。

兴坪古镇有着悠久的历史,古色古香的建筑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在古镇中,实践队重点关注了传统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情况。当地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居民和商户对古建筑进行修缮和维护,同时将部分古建筑改造为特色民宿、手工艺品店等,既保护了文化遗产,又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活化利用方式,让教师们看到了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可以实现良性互动。

十里画廊风景如画,沿途的自然风光和田园景观令人陶醉。实践队在考察中发现,当地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道路两旁种植着各种花草树木,形成了一道美丽的绿色屏障;景区内设置了多个环保宣传牌,倡导游客文明旅游、爱护环境。此外,当地还推广使用新能源观光车,减少了机动车尾气对环境的污染。这些做法让教师们深刻认识到,在发展旅游经济的过程中,必须坚守生态保护的底线。

蝴蝶泉以其独特的蝴蝶文化和壮族歌舞表演而闻名。实践队在这里观看了精彩的壮族非遗表演,包括壮族山歌、绣球舞等。表演结束后,教师们与非遗传承人进行了深入交流,了解到这些非遗项目的传承现状和面临的困境。为了让这些珍贵的非遗文化得以延续,当地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如在学校开设非遗课程、举办非遗文化节等,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关注和学习非遗文化。教师们表示,非遗传承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将把这些案例融入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教学中。

马岭古寨是一个有着浓郁壮族风情的古村落,这里保存着许多传统的壮族建筑和民俗文化。实践队走进古寨,与当地村民亲切交谈,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文化传承情况。村民们向教师们展示了壮族织锦、蜡染等传统手工艺,这些精湛的技艺让教师们赞叹不已。同时,实践队也了解到,古寨在发展过程中注重保护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壮族文化,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此次实践活动,老师们走出校门、走进社会,近距离考察生态环境保护与非遗传承情况,是学校德学五进理念的生动实践。这些鲜活的案例将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实践队表示,将以此次实践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对现实问题的研究,为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讯员:马小淑、刘羽图片:马小淑)

上一条:点亮“星火”光 助力“百千万”

下一条:寻访横琴故事 汲取奋进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