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官网 院长信箱
当前位置: 首页 > 课程建设 > 教学改革 > 正文

精研教学备细节 聚力赋能启新程

——马院“德法”课程教研室组织召开本学期第二次集体备课会

【来源: | 发布日期:2025-09-22 】

为进一步细化新学期教学安排,压实教学各环节质量,推动课程建设与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践行学校“德学·五进”教育理念,9月19日下午,马院“德法”课程教研室在花都校区图书馆410会议室召开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集体备课会。教研室课程助理宁佳鑫主持会议,全体授课教师参会。

教研室课程助理宁佳鑫主持会议

会议首先聚焦“教学准备”核心环节,宁老师结合教务系统操作流程,对教师备课关键材料作出明确要求。她提出,全体教师应严格对照教学规范,完成课表核对、教案课件修订与课前准备工作。宁老师特别强调,公共教案与课件仅作参考模板,教师需结合学情教情调整内容,确保教学的针对性。同时,针对点名册、教学进度表与教学大纲的使用规范,宁老师逐项说明操作步骤与填写要求,提醒有疑问要及时沟通,为新学期教学的有序开展筑牢基础。

随后,会议针对“特色校园文化‘德学・五进’融入课程教学”作出专项安排。宁老师指出,“德学・五进”作为学校育人体系的核心特色,是《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连接理论与校园实践的关键纽带,需重点融入“绪论”及各章节教学环节。为确保落实效果,会议明确,应强化教师认知储备,要求各任课教师尤其是新任教师通过阅读《以德为行以学为上高校师生成长的基石》等参考书、浏览学校官网素材等方式,提前熟悉“德学・五进”的丰富内涵与实践案例。此外,会议还明确了国庆假期前后补课的课程安排,提醒教师关注课表变化,避免出现错课漏课问题。

宁佳鑫老师讲述特色校园文化“德学・五进”理念

在教学分享环节,教研室邀请教师第一党支部书记王云丽副教授及教研室课程助理宁佳鑫老师围绕《思想道德与法治》第一章内容开展专题分享。王云丽副教授聚焦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人生观的主要内容等教学重点,分享了如何通过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与人生观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她以“正确认识人的本质”部分教学为例,详细阐述了先解读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再讲述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进而揭示人是社会的人这一教学思路,让抽象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

王云丽副教授作教学分享

宁佳鑫老师结合第一章第二节、第三节教学实践,分享了许多提升课堂质量的感悟。她认为课程导入是关键,必须具备足够吸引力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与兴趣,因此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多样性,案例教学法、视听结合法、游戏法、讨论法、问答法、辩论法等都可灵活运用,案例选择与使用不在多而在精,要详略得当,且多关注校本案例,从而更能引发学生共鸣。此外,宁老师还强调,教学过程中要尽量配合板书,让知识的呈现更清晰,帮助学生更好把握重点。两位老师的分享贴合教学实际,为与会教师提供了可借鉴的教学参考,现场研讨氛围浓厚。

宁佳鑫老师作教学分享

本次集体备课会既是教学细节的“再落实”,也是课程与校园特色文化融合的“再深化”。与会教师纷纷表示,将以此次会议为指导,严格落实教学要求,积极践行学校“德学”教育理念和“五进”教育实践活动,将特色校园文化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以更扎实的教学准备、更丰富的教学形式,提升课程育人质量,为培养符合学校育人目标、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讯员:余祺欣、彭艺格、刘羽;摄影:余祺欣)

上一条:聚智慧深耕备课 倾真心笃志育人

下一条:研讨淬真知 奋楫铸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