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为贯彻落实学校“以德为行 以学为上”教育思想,积极践行“五进”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青年大学生思想文化建设,11月14日晚,马克思主义学院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读书会活动第三十一期:“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批判”在三水校区图书馆六楼新时代党员讲习所举行,会议由马院李功清老师主持,周欣婷同学主讲,闫安老师与孟蕴老师进行了点评与交流。(主要参考书籍: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

读书会现场(一)

读书会现场(二)
会议伊始,周欣婷同学就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缘起与转向,以“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批判”为题,从马克思对费尔巴哈批判的核心为切入点,并以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宗教思想的批判为例,论述了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批判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一种肤浅的、庸俗化的形式混为了一谈,费尔巴哈只是对“抽象的人”的崇拜,并不是真正的唯物主义者;另一方面,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没有把历史看成一个过程,也没有理解人的本质和实践活动的意义,费尔巴哈把人作为孤立的、静态的个体来看。

周欣婷同学发言
随后,李功清老师基于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宗教思想的批判,对费尔巴哈“类意识”及其宗教思想进行了详细解读。在宗教学领域里,马克思继承了费尔巴哈宗教观中的优秀成果,并克服了其旧有的本体论思维方式,科学的阐明了宗教产生的要源及本质,从而实现了宗教批判的革命转向。在宗教问题上,费尔巴哈的宗教观为马克思开辟了宗教批判的新方向,使得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彻底地在宗教学领域内发生了深刻的革命性变革。

李功清老师发言
最后,闫安老师就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之间差异性问题进一步解读,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认为的“异化”是人的生产及其产品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的主要根源是私有制,最终根源是社会分工固定化,在异化中,人丧失能动性,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甚至畸形发展。这与费尔巴哈所提出的“异化”是不相同的。孟蕴老师也就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补充分享了个人的看法,引发了与会者的思考。

闫安老师发言
本次读书会结合《西方哲学简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通过学习费尔巴哈哲学思想以及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批判,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认知,为更好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供理论指导,也为学生深化学习西方哲学、加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讯员:李功清谭丽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