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与非遗的深度对话: 广州工商学院师生探秘千年苏绣的现代传承 文/广州工商学院电子商务教研室
作者:陈慧 李绵娟 时间:2025-06-11 点击数:
在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让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碰撞出新的火花?近日,广州工商学院电子商务专业的师生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实践课。在专业教师李绵娟的带领下,学生们走进白云山麓的“山海静文轩书院”,近距离感受苏绣艺术的千年风雅,探寻传统文化与新媒体传播的融合路径。

山海静:千年宋韵,一针一线的东方美学
“山海静”品牌以“古韵传承,静雅生活之美”为核心理念,将云南古树茶、瓷器、古琴与苏绣四大传统文化瑰宝融入现代生活。创始人海静老师深耕宋画苏绣研究十余年,从全球搜集宋画真迹资料到亲手复刻四十幅宋画小品,用针线再现了宋代艺术的巅峰之美。

宋代可称为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集大成时期,尤其在绘画、书法、瓷器等领域达到后世难以企及的高度。在《宋画小品刺绣主题展》现场,师生们近距离观赏了这些凝聚匠心的作品。从工笔花鸟的细腻灵动到山水白描的疏阔意境,每一幅绣品都诉说着“以针为笔,以线为墨”的艺术传奇。创始人分享:“这些绣品,每一幅都需要至少十年功底的绣娘花费大半年的时间锈制而成,每一针都需屏息凝神,有时一天只能绣出一片花瓣。但正是这种‘慢工出细活’的坚守,才让非遗传统工艺得以生生不息。”

电商视角: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传播新路径
作为电子商务专业的实践者,师生们不仅沉浸于艺术之美,更以专业眼光探索传统文化与新媒体传播的融合路径。
直播赋能非遗:如何通过镜头捕捉丝线的光泽流转?如何用特写展现“三丝劈线”的绝技?学生们现场模拟直播场景,尝试用光影语言讲述苏绣故事。短视频叙事:从绣娘指尖的细节到作品背后的文化典故,短视频的“黄金3秒”如何既抓眼球又传文化?师生们用手机记录下工作室的日常,实践“非遗+剧情化表达”的创作。电商IP打造:茶艺、古琴、瓷都、博物馆等静雅场景如何与苏绣形成内容矩阵?品牌主理人海静老师提到:“年轻人用‘国潮’重新定义传统文化,而我们用一针一线穿越古今,提供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真国风’绣品,我们甘做“行动的蝉”,用青春和热爱在岁月长河中静默耕耘,让传统绽放永恒光华。”

产教融合:文化传承与商业创新的双向奔赴
带队教师李绵娟老师指出:“电商不仅是交易平台,更是文化传播的放大器。这次实践让学生看到,直播间可以成为非遗的‘新展台’,而泱泱大国的中国文化底蕴能为商业注入持久生命力。”

山海静主理人海静老师也表示:“高校的年轻思维让我们看到传统文化破圈的更多可能。未来期待与学校合作开发‘非遗电商’课程,让匠心技艺触达更广人群。”海静老师说:“宋代是中国文化星空中最璀璨的星座之一,大家都知道《清明上河图》吧,它是中国文化的艺术瑰宝。宋朝之后七百多年以来,在后世流传可查询的有上千幅宋画小品,她亲自从世界各地图书馆和博物馆找寻宋画小品的真迹和图册,与绣娘老师们反复揣摩讨论针法表现形式,确定最终40幅宋品选图,从勾稿,配色,上绷,动针,装裱,历经10余年光阴,终于让这些作品在2025年,穿越千年风霜,面世呈现在各位眼前。”

光影流转间,本次展览中看到一套承袭宋代汝窑古法的茶具静置于案——茶壶圆融饱满,茶盏端庄内敛,茶杯纤巧如月。其釉色是千年不败的豆青,介于雨后青空与春水初生之间,釉面凝脂般温润,在光线抚触下泛起一层神秘光晕,似有若无,如宋徽宗笔下"雨过天青云破处"的幻化。难怪古人慨叹:"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窑一片。"捧起茶盏,釉面开片如蝉翼轻颤,八百年前的汴京风雅,此刻正在掌心苏醒。

在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中,师生们不仅领略了“慢工细作”的匠人精神,更启发了对“数字经济如何反哺传统文化”的深度思考。正如苏轼所言:“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在电商与非遗的交汇处,正孕育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心声:我辈当努力,为非遗文化传承贡献自己的一份心和力。离开展厅时,夕阳为绣框镀上温暖的光晕。恰如诗中有云:“庐山烟雨浙江潮”——这场山海静与电商师生的邂逅,既是文化的抵达,亦是创新的开始。

稿件来源:电子商务教研室
撰文:陈慧 李绵娟
图片:李绵娟 山海静
初审:易巧 向筱晗
复审:胡炜
复审:张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