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深化教育教学质量建设的背景下,美术学院24-25学年,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核心,聚焦教学质量提升与教师队伍建设,构建“多维驱动、精准赋能、智能增效”的立体化教学管理体系,通过创新监控机制、深化分层培养、融合智能手段,形成具有设计学科特色的质量保障与教师成长路径,为培养创新应用型艺术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学院首先创新教学管理机制,搭建多维质量监控网。一方面建立“同行互助——示范引领——精准帮扶”三维联动机制:各教研室推行“每周一研”,如视觉传达教研室一学期开展14次课程组磨课,优化《标志设计》等课程教学模式;开设“教学卓越示范课”,邀请刘晓瑜副教授等督导评课A级教师说课,其《品牌形象设计》课程的“文化溯源——角色构建——场景延展”教学链入选校级优秀案例。另一方面实施“双轨并行”帮扶计划:针对青年教师开展“三阶递进”培养,蔡婕妤老师经线上磨课、一对一指导及校督查评估,教学评价从C级升至B级;为新入职博士制定“科研—教学协同计划”,李永康博士在燕林教授指导下,通过5轮磨课提升课堂驾驭能力,实现科研优势向教学转化。

同时,学院完善听课辅导体系,激活教师发展动能。构建“领导督查——督导巡课——同行互评”三级听课网络,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院领导累计听课43人次,督导团队以“诊断式听课”解决深层问题,如燕林教授指导林冬韵老师优化《论文写作基础》课程案例;此外,开展“磨课——说课——评课”三位一体研训,形成48份《磨课报告》与12项教学策略。

在管理效能提升上,学院深化模块化与智能化应用:建立课程—年份双维度网盘存储体系,用腾讯文档智能表格实现教学管理实时更新;毕业论文实行“导师初筛—教授终审”双级审核并构建全流程电子档案;毕业实习推行校企双导师制,依托动态跟踪系统保障质量。

目前,学院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显著改善,成长路径更清晰。未来,学院将深化“AI+课程设计提升教学质量分析”应用,探索“虚拟教研室”,完善课程思政与教师培养链条,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的新时代艺术人才持续发力。
撰稿人:刘晓瑜
初审:郝孝华
终审:徐浩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