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代码:13714 招生咨询热线:020-86929603 86914402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关注 > 正文

【光明教育家】广州工商学院粤港澳大湾区智慧冷链产业学院:粤港共织产教融合经纬

发布日期:2025-07-28 浏览量: 字号:[ ]

【光明日报《教育家》】https://xst.olomobi.com/#/share-article?itemId=109846

维多利亚港的晨雾尚未散尽,从广州和深圳分乘同次高铁的一群身着蓝白色研学服的青年已便捷抵达香港西九龙。他们来自广州工商学院粤港澳大湾区智慧冷链产业学院,近日,跨越广深港核心城市的“黄金走廊”,怀揣着对产业的追问与对未来的期许,在院校导师和产业导师的带领下开启了一场为期四天跨越学科的教育实践。这场共织产教融合经纬的研学成为粤港探索“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四链耦合的缩影之一。

校准:在供应链时代锚定人生坐标

21世纪是供应链竞争的时代,而冷链物流是保障民生食品安全的关键通路、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行业。“迎接时代风口,希望大家在大湾区浪潮中把握新机遇、寻找人生新坐标。”亚洲企管发展协会创始人郭美德女士在香港恒生大学为四校师生代表带来职业发展指导工作坊。从职涯周期到终身学习,从政策红利到产业优势,为同学们勾勒出一幅清晰的发展蓝图。她剖析了香港建设跨境供应链管理中心的竞争优势,强调“人工智能、终身学习、复原力、敏捷性”等职场核心技能。

大湾区产业链升级,冷链人才缺口如何补?香港制度+产业+科研的独特优势如何与广东制造场景嫁接?粤港学子围绕升学、实习、职业选择等方面展开交流讨论。学长、学姐分享了在港求学经历与心路历程——从初来乍到的适应期到融入后的成长蜕变,从学术挑战到生活点滴,真实的故事让在场同学深受触动。老师们直面每一个问题,结合政策背景与亲身实践,进行了务实而深入的解答与探讨。现场互动频繁,讨论气氛热烈,一问一答间,不仅解开了同学们的困惑,更点燃了大家对未来规划的深入思考。

破壁:当机器人挥臂遇见人文温度

香港招商局物流中心一楼大堂流光溢彩。主持人同时也是黄大仙区议员,他轻触控制台,我们的数字导览员有八大核心板块,请嘉宾任选其一!数字人瞬间转身点亮对应模块——大屏切换至1949年招商局"海辽轮"起义历史影像,斑驳胶片中响起画外音:"从支援新中国建设到今日智慧物流,外运人血脉里流淌着使命基因。"这家百年央企招商局集团的香港枢纽,以“水运、空运、陆运三张网”串联亚太。

中外运香港枢纽的自动化立体仓库内,自动装卸机器人挥动机械臂展示“花式”接力,智能配载系统与AI测算技术令人耳目一新。当学生们惊叹于"海陆空"多式联运中智慧物流自动化、智能化的高效作业模式时,企业ESG(环境、社会、治理)的话题引向深水区:“智慧物流的终极考题,是如何让科技向善。”这堂“科技伦理课”,05后学子叶繁在研学笔记上写下:“效率崇拜之外,我们更需人文温度。”

产业界、教育界代表和粤港学子、黄大仙区青年代表围坐成“人才生态圈”——这一场景把香港“自由港+低税率+普通法”制度红利,与大湾区内地“产业链+市场纵深”优势并置,凸显“制度型开放”交流的独特探索。有关负责人介绍,中国外运正以香港为支点,打造“一带一路”海陆空立体服务网络,并分享碳达峰碳中和愿景。粤港青年就“非物流专业就业”“ESG发展路径”等话题碰撞思想,并引发了两地学子关于“专业壁垒”与“跨界能力”的热烈探讨。香港物流商会主席钟鸿兴特别呼吁:建议增设绿色与可持续发展课程,以应对证监会新规下的企业转型需求。

筑基:香港检测认证业的‘百年老店’密码”

探访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CMA检定中心。技术负责人带领师生参观实验室,详解预制菜标准、微生物检测、碳补偿业务等前沿实践;通过共享实验室与供应链联结,为企业提供技术认证、融资法律支持、市场营销技巧等一站式服务。独立性让检测结果成为买卖双方、国内外市场信任的基石,也为冷链产业全链条(从食材源头到终端配送)的品质把控,提供了可信赖的“第三方视角”——无论是冷链食材的安全检测,还是电子、医疗等多领域设备的性能认证,都能在这里获得权威背书。

从产品溯源到碳管理,从技术孵化到标准适配,学生们触摸到了“品质科学”的肌理。师生互动环节中,关于“云检测”“冷链碳减排”等提问频现,技术团队逐一解答,彰显专业深度。“香港检测认证业的‘百年老店’精神,恰是湾区产业升级的信任基石。”——产业教授的点评,道出了标准互认对湾区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意义。

解锁:探秘LSCM实验室里的未来科技

香港物流及供应链多元技术研发中心(LSCM)是由香港特区政府创新及科技基金重点支持的研发机构之一。大湾区科研项目及业务发展相关负责人向大家详细介绍了LSCM与特区政府部门的合作情况、运营模式。研发中心多年来深耕物流与供应链、智慧城市、社区服务、基础建设等领域,研究紧扣行业需求,让“科技”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看得见、用得上的效率工具。

最让同学们兴奋的,莫过于走进LSCM的核心研发区,一系列“藏在实验室里的未来技术”揭开面纱。报告会上,香港物流商会解读了香港物流的所拥有的优势:政策上,自由港地位与低税率为跨境贸易扫清障碍;产业上,百年积累的物流服务体系覆盖全球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基建上,维多利亚港的深水码头与机场的“海陆空铁”联运网络,让香港成为连接内地与世界的“超级中转站”。并介绍了香港现代物流发展“八大行动”策略:从推动绿色物流技术研发,到构建跨境数字供应链平台,再到培育青年物流人才等。

领航:光互联如何托举大湾区“鲜”行一步

一边是香港高校实验室的前沿光纤传感,一边是广东田间地头等待冷链的鲜蔬,如何在一日之内同频共振?压轴的香港理工大学参访交流,则将本期研学推向高潮。

在香港理工大学和华为共建的先进计算系统与网络光互连联合实验室里,同学们领略了高性能计算系统的强大计算能力、高效能网络互连技术以及光纤传感的独特魅力。“相较于以前结构复杂成本高的铜缆,光纤传感能耗降低95%,高速低成本的IM/DD是光互联技术的重点发展方向”,师从余长源教授的程博士与大家分享了光纤技术在香港地铁检测等不同领域的应用情况,让同学们了解光纤的优势及光无线通信、光纤传感的潜在价值。

光纤在非接触非入侵式健康监测系统中的应用不仅能更好地对生命体征进行监控,而且还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在“光子晶体”的奇幻光泽背后,是粤港联合科研的坚实足迹——这里诞生的技术,已赋能大湾区海底光缆的万里传输。光通讯技术的快速迭代,将带来光互联在不远处实现,届时LiFi替代WiFi,开灯即联网,网速赢信赖。光通讯赋能智慧冷链产业已在同学们香港研学尾声的心田悄然植入未来累累硕果的种子。

生态:粤港共建产教融合"湾区方案"

这不仅是粤港合作的“接口升级”,更是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的生动回应。顺应“一国两制”制度优势与“新质生产力”时代命题,粤港澳大湾区智慧冷链产业学院针对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促进“标准互认、课程互通、人才互育”,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湾区方案”。研学总结会展示了一组数据:四批研学打造系列“行走的课堂”,就合作机制、项目对接、应用深化达成多项共识,通过“师资互通、课程打通、平台融通、政策畅通”开发了《智慧冷链产业导论》等系列跨境课程,粤港10多家机构初建“产学研用”生态圈,携手迈向“更智能、更绿色、更联动”的行业未来。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智慧冷链产业学院的产教融合成果,相关国家标准、湾区标准得以研讨和宣贯,学校“德学五进”的特色理念交流引发多方共鸣。更令人欣慰的是,卓越工程师和行业领军人才产教融合培养已初见成效,往期优秀学员毕业后已进入香港名校深造或走上广东冷链物流骨干网的建设岗位。

当高铁载着学子们从香江之滨返回珠江东岸时,车窗外的灯火如流动的星河。这趟研学之旅所映照的,正是大湾区产教融合教育的深层逻辑——让教育的边界消融在产业链中,重塑自主培养核心能力,使人才的成长与区域发展同频共振。“最好的教育,是让学生既读懂芯片,也听见潮汐中的时代脉搏”,执行院长、博士生导师谢如鹤教授指出,“这不仅是粤港澳大湾区智慧冷链产业学院第四批赴港研学团的简要回顾,更是产教融合、科教融合走向粤港合作的生动注脚”。

在这里,“一国两制”的制度红利正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澎湃动能。

撰稿:黄鹏、寇勇刚

上一篇:【中物联冷链委】粤港产教融合新实践:智慧冷链学子香港研学启示录

下一篇:【凤凰新闻】粤港共织产教融合经纬:智慧冷链学子香港研学启示录